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上帝允许我们的孩子考零分
作者:贺军成
上帝让一部分学生考零分
一个人所拥有的若干种智能中,可能其中的某一种或者两种在他的智能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其他若干种只是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一个人只要在一个自由的环境里得到亲切的引导和轻松的发展,他的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都会呈现出自然的美丽的状态。天才和庸才的区分,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智能结构及其关系的问题。有的人具有若干种智能,但是没有一种特别出色,只不过是文章也能写几篇,篮球也会打几下,钢琴也能弹一曲,却没有任何一方面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这样的人就是平庸之辈。
有的人的智能结构中具有某一种主导智能,这种占主导地位的智能经过激励与发展在他身上越来越突出,对其他智能起到了遮蔽和压抑的作用,但是他勇往直前所向无敌,很容易取得一定的成就并且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这样的人就是天才。一个天才常常是以压制和牺牲自己身上别的智能和禀赋为代价的,所以,一个出色的运动员由于运动智能得到了最强势的激励,他的本来就很弱的逻辑智能可能不得不被挤压在一个死角得不到抬头的机会,这个时候,他在数学课上考零分的可能性就出现了。
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在学生时代人文素质得到了单方面的高度发展,逻辑智能遭到了压抑,以至于投考大学时数学考试只能交白卷。近年名震海内的少年作家韩寒也是因为情感体验过于丰富、语言智能过于发达,而其他智能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没法将数理化等功课学好,不得不从中学退出,一心当作家。这样的人,我认为有权利在自己没法学好的功课上交白卷,这种权利不是他强行向世界索取的,而是上帝主动给予的。从学生个人来说,学生有权利顺着自己的天性发展;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仅有庸才是不够的,人类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天才,正如仅有天才是不够的,人类社会需要许许多多庸才一样。
我们必须为天才的出现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土壤,这种条件包括我们观念上对他们的理解、容忍和尊重。正如霍华德·加德纳所指出的,摧残优异而具有超凡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要容易得多。由于我们对他们的超凡之处了解太少,对他们的独特个性更加缺乏尊重,我们所能给予老师和父母的劝告首先是:“请别伤害他们的天性与尊严!”成人社会应该允许他们具有放弃那些勉为其难的学习和训练的权利,这样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和表现每个人的独特禀赋。如果我们能够调动起每个人的杰出禀赋,我们也就是调动了人类所有的能力。就如霍华德·加德纳说的那样:“如果我们能够调动人类的所有能力,人们就不仅仅是更有能力或者对自己更有信心,而且会更积极、更投入地为整个团体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工作。如果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类的全部智能并使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就能增加我们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
“功夫不负有心人”还是“功夫不负有能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著名的谚语,强调的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努力程度与成功、成果的关系。当然,它毫不犹豫地强调的是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是,这句谚语在科学上可疑之处甚多。它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一样违背自然规律和天地大限。
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中国科学家证明亩产粮食20万斤是可能的,可是那个伟大的科学家只是强调了太阳所提供的能量能够达到这样的产量,却忘记了物种本身的限制是它发展过程中无法超越的天条。就像人无论怎样充分的“光合作用”也不会达到身高十米,麦子无论怎样早吃阳光夜吃月光也不可能达到亩产20万斤一样。中国人忘记麦子的大限只是当代才发生的事情,中国人忘记人自身的大限却是自古以来就一直发生着的笑话。我们必须面对物种自身的限制,人作为一个物种也有自身不可逾越的限制。生理机能、大脑结构、神经功能等方面都对人类的生理发展和智能发展形成巨大的制约。
人类任何愿望的实现都必须符合生理机能、大脑结构、神经功能所能提供的可能性。人类的愿望可以无休无止,但是人类对于自身的期望却必须与自己所拥有的可能性相一致。如果我们将功夫不负有心人改为功夫不负有能人,我们的汉语就减少了一句糊涂话而多了一句符合情理的格言。那些付出巨大努力终于取得杰出成绩的人,都是因为他自身具备这样的智能条件。只有自身能力与自己的努力方向达到和谐的人,才可能取得相应的成绩,否则,越是艰巨的努力,就越是对自己的折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以牺牲儿童的幸福和快乐为代价的教育方式,即使能够在每个儿童身上取得成功,我们也应该坚决反对。
现在,新课程强调对人的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清楚这样一个道理:条条道路通罗马,学生成才的道路千千万万,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不能仅仅以考分论英雄,也不可能在学校设计出每个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要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当然这种成功是有层次的,是有个性差异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些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任何一只“丑小鸭”在不久的将来都有可能成为美丽的“白天鹅”,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关注、去呵护,在最大的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步走向成功!
最后请记住:上帝允许我们的孩子考零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