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推敲》教学设计

作者:孙永东 钟大荣




  教材简析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设计理念
  是“推敲”,再现了贾岛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形象,显示了贾岛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使他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是“推敲”,让贾岛结识了韩愈,让“推敲的故事”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也是“推敲”,启示人们在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因此,我在教学时,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多渠道引导学生揣摩“推敲”。
  教学目标
  1.能简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的意思。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感知文本,了解“推敲”的故事
  
  导入:
  古人炼字不遗力,留得佳话传古今。斟酌字词、锤炼语言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许多诗人深谙此道,乐此不疲,几至忘我的境界。这则诗话讲述的推敲典故,将带你进入唐代诗人贾岛的炼字境界。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2.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①贾岛去( ),不巧(),结果留下( )。
  【这是故事的发生。】
  ②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这是故事的发展。】
  ③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
  【这是故事的高潮。】
  ④韩愈最终认为还是用()好。
  【这是故事的结局。】
  【阅读教学要关注并经历“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这一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这里是经历第一个整体。】
  
  二、 走进文本,理解“推敲”的内涵
  
  1.走近贾岛:
  (1)文中哪句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贾岛?
  “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
  (2)补充资料出示:
  贾岛(779~843),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诗学韩愈,因诗出名。作诗,贾岛又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贾岛一生,为诗艺洒尽心血。他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锤炼出许多精品,其创作精神感人至深。贾岛的苦吟,不仅仅局限在炼字,还在炼意、炼句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贾岛长于“五律”,故被人称之为晚唐“五律”的领袖。
  看了贾岛的生平,同学们对他又有哪些新的感受呢?
  (3)这次贾岛又是怎样斟酌《题李凝幽居》一诗中的字词的?
  ①比较分析:
  A.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B.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从“一边……一边……”体会到贾岛思考时非常投入,他不但在想,而且还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不知不觉”说明贾岛思考问题很专心,他连进城也没有发觉。)
  ②大街上的人们对他的举动有怎样的反应?(“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说明贾岛只顾思考,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在大街上失态了。)
  ③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4)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可以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用杜甫的一句诗来评价贾岛的这一做法,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走近韩愈。
  要使该故事拍摄得惟妙惟肖,还有一个配角也很重要,他就是——
  故事中的韩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读读课文,说说韩愈对贾岛冲撞仪仗队的态度。从中你又能看出韩愈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当时韩愈贵为京兆尹(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长)这样的高官,但没有怪罪贾岛,反而能平心静气地与贾岛商量讨论并给予指点,韩愈这样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襟怀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下。
  (2)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从中你又能看出韩愈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3)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①指名读。
  ②给“思索”找近义词。
  (4)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
  ①映示韩愈说的话。
  ②指名朗读。
  文中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作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③贾岛听了,有什么反应?(连连点头)
  3.感悟“推敲”。
  (1)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那什么叫“推敲”呢?
  (2)师总结: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3)人们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有哪些好处呢?
  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
  【这是从部分又回归整体。这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回归。至此,从不同的途径感悟“推敲”,人物形象就逐渐地丰满、鲜活起来,学生才能更深入地把握“推敲”的内涵。】
  
  三、 超越文本,实践“推敲”的方法
  
  1.推敲的精神在许多诗人身上都可看到,许多诗歌名句都是古代诗人苦吟得出。请默写出你所知道的其他古代诗人锤炼出的名句,并分析所炼的字的妙处。
  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
  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了炼字的道理,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到炼字间品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用恰当的动词填空,注意精心炼字。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醒、皱)
  引导学生在以后作文时,细琢磨,多推敲,尽量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
  【走出文本,超越文本,即运用阅读中积累的文体言语、学到的言语图式及言语规律,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运用中进一步掌握言语的规律。在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知了故事内容,理解了“推敲”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一下“推敲”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明白:这就是推敲!学生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欣赏、认同、向往、追求“推敲”了。】
  3.总结课文:真的,我们要感谢“推敲”——是“推敲”,再现了文坛的一段千古佳话;是“推敲”,让我们走进了“苦吟诗人”贾岛;是“推敲”,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和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