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现代外语课堂教学的生态互动

作者:沈 晓

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使用目的语,并且能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小组合作互动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合理编组。编组不妨借鉴“合作学习教学法”提倡的组内异质、组间均质的编组原则组织小组成员。异质分组是交叉分组法,其理念是将两种或多种能力水平的学生混合在一起,成员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以促进学习,即组内成员的学习策略、学习成绩、能力倾向、认知方式、个性、智力、动机等个体因素存在差异性,各个组员根据自己能力完成课堂任务的一部分;组间同质是指小组与小组之间总体上学习成绩与能力水平相差无几、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各小组间能力水平比较均衡,竞争力势均力敌。小组的X~t--般每组以2—4人为宜,人数太多会减少学生练习的机会。小组座位的安排取决于学生的人数、教室的环境、活动的形式以及课桌椅的样式。
  第二,问题启动。“问题意识”是启动小组活动群体动力的一把金钥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问题呈现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启动问题离不开提问,提问可分为认知提问和元认知提问。认知提问针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指向具体的信息加工,问题的内容往往由教师精心设计,对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独立性要求不高;元认知提问针对学生的元认知活动,指向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要求较高。元认知提问要求教师观察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绪反应,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正确把握学生的元认知状态,设计合理的问题以激活课堂群体的动力。
  总之,课堂群体互动观是关于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矛盾对立统一观,是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交往与互动、接触与碰撞中展开的,在矛盾的“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矛盾会转化为个体动力和群体动力,不断推动着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从生态学分析,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是行为者经验视界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就是课堂生态中情感信息的交换、知识信息的传递、智慧能量的流动,这些物质循环的流畅性推动着课堂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责任编辑 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