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

作者:朱永文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传统史观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为了迎合这个结构体系,在教学中我们过度地拔高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的评价,而人为地贬低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的历史地位,从而使学生不能把握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不能进一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前的传统史观,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去把握这段历史。例如,对于义和团运动,它所表现的是落后的违背时代潮流的狭隘的“爱国主义”,而支撑这种“爱国主义”的,正是长期的“闭关锁国”和自然经济状态下所形成的保守意识、封闭心态,与“全球化”趋势下的开放的国际意识是截然相反的。
  
  2.以横向的比较为方法,整合历史知识
  由于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历史的整体性,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将中外历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孤立地 去看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而导致“中国是中国,世界是世界”。但是国际意识(即世界意识)要求我们从世界这个大视角来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来评价本国在世界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明确“世界的中国,中国的世界”。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有效地整合中外历史知识,形成国际意识。
  横向比较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发生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研究。透过同一时期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就会比较清晰地了解到同一时期中国和世界的足迹。例如,同样被称为人类航海史上壮举的两件大事——欧洲开辟新航路和中国郑和远洋,前者使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资本主义在全球迅速扩张,最终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而后者,对中国航海事业来说却是此后反而每况愈下,甚至完全关上了国门,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导致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又如,17、18世纪中国清王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而欧洲却大力开展启蒙运动。结果是中国清王朝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欧洲国家的启蒙运动,给欧洲社会带来了一场普遍的思想解放运动,此后欧洲各国,革命、改革交替进行,国势蒸蒸日上,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类似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还有很多,如20世纪50~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健发展,中国却正在热衷于抓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沉浸于十年“文革”中等等。
  在教学中,通过对同一时期中外历史进行横向比较,有效地整合中外历史知识,让学生养成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反观世界的相互参照中形成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从而明确“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语),进而形成国际意识。
  
  3.配合校园文化的建设,增强教育效果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既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师生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包括由此产生的一种强烈持久的精神氛围。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主动开发利用其他课程资源,注重内部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以增强国际意识教育的效果。
  例如,协助学校政教处、团委以及学生会等社团组织,悬挂张帖中外杰出历史人物的题词和画像、中英文双语标语口号、悬挂各国国旗(如在一些外国语学校),精心布置校园环境,或择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日活动,如每年4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地球日”、6月26日“国际禁毒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等,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国际意识教育。又如,结合时事热点(如巴以冲突、联合国的改革等),举办历史知识讲座、时事报告会等。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教科书对历史的叙述本身是有限的,而中国、世界现代史的发展是没有下限的。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注意教科书中的内容,也要关注目前正在发展变化的世界形势,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为了追踪世界形势的新进展,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报章杂志和广播电视等课程资源,如《参考消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每晚10点的《晚间新闻报道》等。通过举办历史知识讲座、时事报告会等,呼唤和平与正义,谴责战争与邪恶,开拓学生的国际思维和眼界,从而强化国际意识。
  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中国影响世界,世界影响中国。伴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国民的思想意识也必须走向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国家最新的历史课程方案中已经明确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但是这一点恰恰是以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历史教师在面对教学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要持之以恒,长期渗透,努力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同时还要加强与政治、地理、英语等学科的协作,主动寻求社区、家庭等教育力量的帮助,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国际意识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钟启泉,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王新香,赵恩仓.世界的中国?熏中国的世界——也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世界意识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2).
  [6] 丁林兴,周云华.论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5(6).
  
  (责任编辑 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