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对读图时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作者:李 明 张智青
2.要保证中学生必要的自主阅读时间
文本阅读是一个阅读、理解、领会、欣赏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将文本发出的信息通过语词接受纳入自己的意识,并经过二度转换以表象、观念等形式存入记忆。这个过程不可能瞬间完成,需要有一定的时空保证。而我们的中学生为了应试,埋头于书本、题海之中,几乎没有自己的阅读时间。而且许多家长、老师不鼓励孩子看课外书,导致中学生的视野仅限于语文课本和读本,偶尔的阅读也是零零星星。于是他们的阅读就追求一个“快”字,即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或娱乐、放松,在这种情况之下读图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长此以往,读图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带给他们的只能是奶嘴式的文化,缺乏丰富的思想内涵。而精品阅读是需要时间保证的,只有反复吟咏,才能感悟到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妙处;结合时代背景作深层的理解,才能感受到文章思想的深刻性……上海译文出版社曾就名著阅读向1000多名中中学生散发问卷,结果喜欢看但没时间看的占54%。所以,给中学生必要的自主阅读时间,是提高中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3.创设文本阅读的自主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应付各类考试为主,漠视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初感的多样性,在材料选择、文意理解、鉴赏分析等方面都有种种限制。新课标颁布后,阅读教学虽然得到重视,但仍有教师、家长走进阅读教学的误区。有关调查显示,70%的教师要求中学生在课外啃名著,读完还要摘抄,写读后感,中学生叫苦连天;80%的家长为孩子购买了课外读物,强制孩子看。阅读教学成了机械训练,读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答阅读理解题,阅读没有了轻松愉悦之感,没有了灵魂深处的撞击,有的只是做题的烦恼,阅读的渴望荡然无存。相比之下,读图的快乐随意、无拘无束、趣味盎然就更吸引人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有一段精辟的阐述:“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情感之门,通过共同感受、共同欢乐和自豪的情感,通过认识兴趣去吸收精神财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丰富。强迫他们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无异就是蓄意把乐园苹果栽种到浸透了毒药的土壤中。”应该让中学生的阅读建立在“自愿、自主、自由、自觉”的基础上,激起中学生阅读兴趣,就应为中学生创设阅读的广阔天地,他们才有可能会飞翔。首先要给他们有选择阅读材料的自由。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中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中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我们阅读教学中所选择的阅读材料,多是名家名篇,思想健康、文笔优美、意蕴深远,但时代感不强,与中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缺乏必要生活体验的中学生在阅读中,总有“空中楼阁”之感,难以产生共鸣。更有必要给他们阅读理解的自由。由于个体的差异,中学生在阅读理解中产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是文本阅读的魅力所在。也许中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误读成分较多,但他(她)是阅读的“主体”,而不是阅读的看客。当中学生在自己的阅读感悟中“思接千载,视通宇宙”时,也就找到了阅读的乐趣之所在。教师必须大胆改革阅读教学的面貌,想方设法将中学生领到快乐、自由的精神王国。
参考文献
[1] 涵秋.今天的青年都在读什么.敏思博客,http:www.blogms.com
[2] 笑瑶.课外阅读呼唤自由.凤凰语文论坛,http:bbs.xxyw.com
[3] 李康乐.不爱文字爱图片 成年人阅读进入读图时代.北京晨报,2003-10-18.
(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