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政治口号的变更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演变的影响
作者:谢晓博
育问题作出了战略性思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教育的发展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的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学校教材。邓小平敏锐地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这种教育思想反映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主要表现在: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肃清“左”的流毒,编写统一的政治教材。随后,中央教育部制定了《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意见》在总结政治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重新对政治课的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时安排、加强师资力量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在初一年级开设《青少年修养》,初二年级开设《政治常识》,初三开设《社会发展简史》,高一开设《政治经济学常识》,高二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教学时数为每周二学时。由于方向明确,教材完善,课时有保证,政治课蒸蒸日上,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课程不稳定,教材不稳定,教师不稳定,课时无保证”的状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学政治课进入了黄金时代。
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教育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策。教育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根据这一精神,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国家教委在总结6年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稿)》并于1992年3月正式发布试行。《大纲》规定: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综合考虑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增强整体教育的效果,决定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统称《思想政治》。这标志着思想政治课开始追求课程之间的综合性。1996、1997年,国家教委先后制定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的规章颁布执行。“课程标准”充分反映了近20年来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成果,标志着政治课程建设已经走上了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从课程标准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是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为目的的。在课程设置中,使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强调了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重要保证,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打下了基础。
3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深化
中学思想政治课本应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目的,但是长期以来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却完全以学科为本、知识为本,整个教学变成了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的完整过程,成全了知识,肢解了人性。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99年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6月15日,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不断增强学生和国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新的指导思想带来新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新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课”内容分别围绕当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设置了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共四个模块。“选修课”内容则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共六个部分。新的思想品德课程真正确立起主体教育观和个性发展观,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精选了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将信息时代富有生命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在课程体系之中,并谋求学科知识与学生是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
新的小学思想政治课分段设计课程,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更注重“思想性”与“人文性”;课程内容更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即关注学生。
(责任编辑 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