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杜郎口教改”的“还原”与“祛魅”
作者:刘胡权 周 颖
所以,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境况,城市学校有城市学校的优越,农村学校有农村学校的无奈;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所面临的课程内容的难易深浅程度各不相同。不是什么学校、什么学制阶段都可以借鉴杜郎口的教改经验的,匆匆忙忙几天时间,就想把人家七八年艰辛得来的经验学到手,岂不是笑话与急功近利的表现?要认识杜郎口教改的普适性,还得结合它所面临的境况与学校的现实,“身临其境”、仔细体会其“乡土智慧”,或许我们能够冷静很多。
三、 “杜郎口改革”的“祛魅”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现实条件下的产物,是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突破口而进行的综合改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一项大胆的、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国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1]“杜郎口”一时成为国内教育界的流行语,“杜郎口”现象被誉为“散发着本土性、原创性方向的教学改革新篇章,充满着民族性、时代性阳光的农村教改好榜样”(中央教科所原副所长滕纯),是“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的农村教育的先进典型”(山东教科所陈培瑞),引发了“课堂革命”(《中国教育报》)和“颠覆性变革”(《齐鲁晚报》)[1]。许多光环围绕下的杜郎口中学难免会被妖魔化,引发人们的许多误解。
不可否认,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确实非常有特色,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学习权力、学习自由和学习快乐,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重获了课堂的话语权,使课堂焕发了生命活力。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也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较好解决了素质教育与升学率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创设快乐、合作、自信的学校文化氛围,从而解决了学生的厌学问题,使辍学率几乎为零。它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不能迷信地盲目学习,也要看清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得到体现与深化。杜郎口中学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教自己,让学生自己主宰课堂,让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少讲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效果好起来。基本的设想很好,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热情也被激发。但是教师应该在必要的时间发挥必要的作用,教师的主要作用在“导”,要能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点拨、启发,提升其高度和深度,引导学生不偏离教学内容,毕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其热情与创造容易偏离教学任务。学生在预习展示的环节需要一定的学习资源,这些学校要能够满足。而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整理加工,不要让学生照搬材料或陷入材料的泥潭不知所措,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运用资料的方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够在课堂中把握时机、高屋建瓴地进行点拨、指导、纠偏、评价、与学生对话,必须有较深厚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素养。教师要能够掌控课堂,把重心移向导学,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思考。而不是让学生在“赶场”、“演戏”、搞课外活动,进行一些形式上的没有深度的活动,使得双基学习与学习活动“两张皮”。由此可见,对教师的要求要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加强与深化,而不是放任自流。
第二,学生的“动”与“思”要结合。杜郎口中学让讲台和讲桌走开——搬走讲桌,砸掉讲台的举措曾引起人们的担心:“课堂乱了,学生反了,到处是黑板了,老师也不管了,教学质量最危险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肤浅的,但却引人深思。一系列的举措确实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们久被压抑的学习热情终于得到释放。学生们该动起来,一方面是身体的动,“课堂是学生的天下,学生唱主角,既当学生又当老师,或坐或站或走动,或念或唱或表演,像赶大集”;另一方面是大脑的动,即思。学生需要独立思考,需要有思考的时间,不能让外在的形式化的活动冲淡了他们自己的深入思考。“动”与“思”应该结合起来,着眼于如何真正确保所有课堂效果好起来,避免只有外在的动,没有内在的思。
而内在的思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是个体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的合作。个体学习的时间应该得到保证,预习环节、反馈环节都要保证个体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互动、合作;另一方面,学生对每门学科知识的认知都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预习——展示——反馈这一活动来完成,过程是有了,过程之间也凸显了合作的特征,但我们不能忽视每个个体也需要冷静的独立思考,要给个体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合作学习就是通过个体——小组——个体来实现的,不能只顾合作,不顾个体。我们在课堂上要考虑到学生个体需要内在的思,杜郎口中学强调动态的课堂教学,但应注意动静结合,该动时动,该静时静,判断的标准就是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利于课堂效果的生成。
第三,各学科的教学方法要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受很多因素的制约,身心发展特点是最基本的,其次就是自主学习的对象,即各学科。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内在结构和认知特点,这决定了不同学科教学有着不同的内在要求。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课堂结构,对不同的学科,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杜郎口中学根据自己的实践,证明这一课堂结构比较适合人文社会学科。比如语文、历史、政治等,而对于语言的学习,如英语,因为其中包含语调、发音等的学习,更多需要教师的有效示范。在数学上,杜郎口中学用问题支撑预习提纲,用“数学医院”引导学生探究和反思,用分类问题、递进问题、开放性问题等变式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初步知识结构,为之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不仅不同的学科决定了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课堂结构受限制,而且同一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也要注意,不能完全交给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需要讲的时候就要讲得淋漓尽致,适时的讲解可能会起到示范引导、激励启发的良好效果。学生该体味的,教学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体味;有些教学内容需要深抠深挖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实现。总之,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各学科的教学方法,要在实际中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杜郎口中学的教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发展。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是一项充满乡土气息的教育改革活动,充分展现了乡村学校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智慧,透发着中国本土教育改革的灵性与活力。杜郎口只是杜郎口,我们应该还原杜郎口,祛除对杜郎口的误解与妖魔化,正视本土化这笔宝贵的财富,尊重其自主创新,促进杜郎口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坦,宋宝和,刘吉林.走向自主——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 许爱红,刘延梅,刘吉林.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解读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3] 陈为友,孙登勇.开放,再开放——来自荏平县杜郎口中学创新课堂的报告.山东教育,2006(8).
[4] 陶继新,徐启建.去哪里寻找我们理想的课堂?——山东省荏平县杜郎口中学的“课堂革命”.中国教育报.2006-03-22(3).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