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课程目标实施落差及其归因

作者:陈玉秋




  (2)选文价值导向的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文本建构的困难
  语文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作品使学生获得审美,形成一定的价值,拥有自己的语言,成为健全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选文文化呈现的价值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文化是一种教育学化了的文化”,语文课程文化中也涉及一个价值导向问题。失去了价值导向就等于没有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模糊就意味着学生难以获得自己的思想。所以教师们在《花的话》教学中得出“外表越漂亮,内心越丑恶”,“为内敛而压抑张扬”之类的主题。初中语文课文选了现代社会中家庭离异被伤害的母子亲情《甜甜的泥土》,是赞扬一个可怜的母爱的伟大,还是对离异中孩子的担忧?编者的意图不明显。在多元解读的要求下,我们暂且不论哪个是对的,但在选文背后的编写者对文本的认识都处于模糊状态,再加上作者文本的隐蔽性,那么,教师文本和学生文本的建构能保证不出现困难吗?
  2.语文教学形成落差
  (1)语文教学内容泛化而不明确
  语文教学内容直接受制于课程目标,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中介、活动对象和凭借。因此,探讨教学内容问题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的深化和具体化。新课改以来,人们“看一个教改方案总是首先问形式上有什么突破,有什么新搞法,很少问安排什么新内容”。往往把知识的教学认为是“灌输”的表现,认为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在表演和讨论中形成。其实,正当的方式应该是先从教学内容上保证能力的培养,然后才是思考在教学获得中培养能力。换句话说,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前提是个知识的问题。相应的能力要靠适当的知识来建构。从理论和实践上看,任何一篇课文教学都会涉及到语文教育目标系统中的各个领域。例如认识生字词,书写这些生字词,熟练地朗读课文等。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把教学的内容变成具体行为目标,使之在教学中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比如说出、辨认、圈点、勾划、回忆。对于语文课程目标实施来说,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它往往在热闹的讨论和表演中被掩盖。
  (2)语文教学方法“走样”
  如果说教学内容研究旨在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方法则是要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有的课程专家提出让课堂“乱”起来,以活动形式代替严谨的课堂组织。以阅读课为例,当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以“思想内容”代替了“言语内容”本有的首要的教学地位。教学中为了“思想内容”而去探询“言语形式”,显然是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因此,语文课上我们看到的是轻文本,重主题;轻细读,重讨论;轻语言的揣摩、玩味,重延伸拓展。语文课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课堂就没有了本质的区别。就是人们常说的“假过程和假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给学生一些形式的知识,无法给予他们“理性的欢乐,一种经过严肃认真的思考后豁然开朗的情感体验”。也因此有人在疑问“到底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还是在人文话题下教学语文”。
  3.行政权力集中形成落差
  (1)语文教科书选择杂乱而无序
  随着教材“一纲多本”的实施,多个版本的语文实验教材已相继面世。语文教材这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后,一些地方的语文教科书在选择上出现了混乱。一方面是选择哪个版本没有一定的参照系,在选择时凭借权威,轻信广告,甚至决定于出版商回扣的多少,有无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估也是个问号;另一方面则是语文教材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经常是好几个版本在轮换。我们知道,各个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编排、知识体系以及能力级别上是存在差异的,这样频繁地更换与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背道而驰。
  (2)强力推行某一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立足于“区域特色”和“校本特色”。当行政权利介入后,我们发现教学方法的改革往往变成专断和独一。领导出去外地考察了,觉得人家的方法好,回来就开始强力推行人家的那套方法。显然,缺乏适应性的方法并不是成功的方法,缺乏长远规划的教学愿景终究只是暂时的云烟,对当地的语文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未必是有益的。
  (3)统一考试,仍以分数排名行功论赏
  课程改革本意要给学校和老师有弹性的选择空间,建设有特色的有活力的校本课程。可在地方行政集权下根本谈不上“选择”,要问课程改革后学校语文评价有变化吗?学生如是说:上了初中三年,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在考试,听老师讲考题,不知道语文究竟应该学什么,很难找到一点关于语文的美好回忆。语文老师如是说:语文教学受制于考试,师生双方都不敢怠慢,除非你老师不怕“身败名裂”,除非你学生不想升学。厌归厌,但你必须日复一日从事或接受这种教育,并且只要考试命题不作大幅度的变革,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种状况就必然持续维持下去。究竟谁来考试?是行政部门。领导的升迁,教师的调动,学校的声誉,个人的利益得失无不与考试有关。这样,考试功能就会被无穷地放大。繁杂的考试固然会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的经验而获得高分,但在学生的青春黄金时期占据他们大量的时光逼迫去做大量的于其将来生存和发展也许毫无用处的考试训练,恐怕是对学生生命的荒芜。而在整个过程中,起“急先锋”作用的是行政的集权。
  语文课程目标与实施是两回事。正如有人指出的:“从总取向的价值论证到按此取向设计成课程,还有漫长的必须跋涉的路程,还必须有事实性质的研究紧接着跟进。”因此,目前语文课程出现了落差,不能不思考语文教育愿景与课程目标实施之间的落差表现,以及这种落差在何种限度内是合理的并且如何解决的问题。只有理性地思考后,解决好这一问题,语文新课程改革才能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科学;少一点纷乱,多点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前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
  [2] 赫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
  [3] 李祖贵.魂兮归来——试论当代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教材建设.语文学习,2006(6).
  [4]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5]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6] 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