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如何突出重点

作者:孙庆兴




  随着新课程教材的使用,有的教师说,现在的新课程教学越来越难教了,其实应该说对我们的老师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有些大学刚毕业的生物教师苦于找不到教材中的重点,教龄3-5年的教师有的虽然找到了重点,也设计不出突出重点的方法,有的虽然在教案中标明了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与关键,但是,在实际讲解中却没有落到实处。
  
  一、 什么是重点
  
  教材的重点是指在整个教材体系或者在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与作用的内容。如何判断重点内容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相对于教材的有关部分来说,它是不是核心?它是不是以后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它是不是有广泛的应用?三者之中至少有一个获得肯定的回答,它就是重点,换句话说重点即本段教材的枢纽,后续教材的基础,三个条件中至少符合一个的就是重点。例如必修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节教学内容中,正确区分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就是重点。
  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的结果是每条染色体形成两条完全一样的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
  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状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能两两配对。
  非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联会的染色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联会,使得每对同源染色体包含4条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又叫一个四分体。
  以上几点既是本节教材的枢纽,又是后续教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基础,前述三个条件都符合,更应该坚信它们是本节的重点。
  了解教材的重点的意义不但有利于确定教学目的(内容目的、能力目的与德育渗透目的),还有利于了解此重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有利于控制讲解的速度。有的青年教师由于抓不住重点,上课时,要么前松后紧,完不成教学任务,要么前紧后松,讲完了无事干。只有钻研教材,抓住了重点,才能做到既能由浅入深地分析,又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在重点之处,声音高昂,感情激动,在非重点之处,语言风趣,课堂气氛活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的速度上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进入重点要快,讲解重点要慢”,进入重点不快怎么能为讲解重点的慢积累时间,反之,讲解重点不慢又怎么能让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解清楚应用灵活呢!
  
  二、 突出重点的原则
  
  1.运用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突出重点
  众所周知,教到新教材必修2,判断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是重点。如何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呢?首先要熟记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其次是判断某遗传病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如果是,则所有男性都是患者;且致病基因的遗传遵循“祖父→父亲→儿子→孙子”的遗传规律。如果该遗传病不为伴Y染色体遗传,则先判断致病基因的显隐性。(1)显性:a.双亲患病,子女有正常者,该病一定为显性遗传病,即“有中生无”;b.世代具有连续性,且患者个体数目多(发病率高),则可认为是显性遗传。(2)隐性:a双亲正常,子女有患病者,该病一定为隐性遗传病,即“无中生有”;b隔代遗传,且患病个体数目少(发病率低),则可认为是隐性遗传。判断了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后,最后判断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3)父患病,女儿必患病;母正常,儿子必正常,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若与上述特点相符,则可认为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若与上述特点相矛盾,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母患病,儿子必患病;父正常,女儿必正常,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若与上述特点相符,则可认为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若与上述特点相矛盾,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外,如果在系谱图中上述特点不明显,需综合考虑才能作出判断。有时要注意利用假设,再看是否与题意相符,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既创设了悬念性的情境,又实现了做中学,学中究,究中悟。体现这一重点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学有所悟,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活动中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体味探究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课堂上坚持不懈地去做,何愁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2.运用深入浅出原则有效地突出重点
  深入与浅出是对立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深入”钻研教材是为了求得更“浅出”的表达方式,反之,“浅出”是为了求得“深入”全面的科学知识,“浅出”是手段,是基础,“深入”是目的,是学生认识、理解的发展。例如,笔者在讲述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特点时将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形象地比喻为“偷偷地恋爱”,“明目张胆地恋爱”“闹起了离婚”,将第二次分裂形象地比喻为“离婚成功了”,就没有同源染色体了。笔者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连基础最薄弱的学生对减数分裂的重点特征都掌握得非常好!比喻是浅出的好方式,但要注意打比喻要符合三性原则启发性、趣味性与科学性三者缺一不可。
  3.突出重点的方法
  (1) 板书概念,强调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概念都是重点的内容,一般要板书在显眼的位置上,以便强调重点。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过程并不该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应存在着积极的探究活动:探究如何由感性事例上升到对概念的理性认识,探究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探究概念应用的多样性,找出对概念理解上的缺陷并加以完善,克服“懂”而“不会用”的心理障碍。为此,新教材也推出了概念图的策略。笔者将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节教学内容板书如下: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①内环境的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
  ②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③细胞外液和内环境的关系: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达方式。
  (2) 文字与图形结合,理解重点
  文字与图形在教学中有时分开,有时结合。分开是为了更容易地了解某一特殊面的本质,而结合又是为了更容易地看到全面,并且取得互相启发的作用。
  (3) 对比讲解,辨析重点
  对比既是一种认知方法,又是一种认知策略,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例如,必修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一节的对比教学。
  
  通过对比,学生经历了一次对自己阅读教材后知识的整合、分析、重新评价和组织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比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综上所述,突出重点是教学中头等大事,掌握突出重点的原则是基础,而突出重点的方法是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时刻记住的。(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