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孙国山




  (2)学校实验室的配置跟不上课程的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充分体现了“通过实验学化学”的思路,不仅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而且单独设置了《实验化学》选修课程,期望通过实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得以提高。实施新课程后,学校实验室的使用次数大大增加,实验的仪器药品都会比原来要求的高,现有的实验室的配置和人员难以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 我们的措施和对策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念的问题。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式,必然要和我们业已形成的一些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碰撞和磨擦。如何面对这一冲击?首先要充分认识这次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其次,要有勇于实践新课程的勇气,这种勇气要有变革旧观念和旧模式,改革自己的胆识。再次,要相信新课程改革对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是有实效的,抛弃改革会影响教学效果、影响高考成绩的担心。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有了质的提升,新课程的理念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那么,新课程的探索才有希望。
  2.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教材改过几遍,但由于受重知识技能掌握、轻知识建构、轻过程方法、轻情感态度的教育观念的局限,教材始终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此次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设计的。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其次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摒弃“一步到位”的思想。补充过多过难不仅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而且由于知识难点的集中和知识深度的增加,往往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体系构建的层次性和渐进性,按照不同模块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切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3.积极改进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或设计多样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作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4.科学进行练习和评价
  练习和考试一方面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另一方面可以调控教学。所以练习和考试的题目的形式、难度等必须与教学要求配套,否则非但不能巩固检测教学效果,反而还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学。因此我们应该在认真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选习题,根据学生的基础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克服传统的轻视评价过程、关注评价结果弊端,积极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纸笔测验将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习档案评价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学习和反思的过程;活动表现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如实验、调查、设计等)的过程中进行的,它通过观察、记录来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5.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与以往的高中化学课程相比,新课程的化学实验在教与学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切实发展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出发,我们除了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外,还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的,应尽量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对于拓展实验和探究实验,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动手,学会自己设计方案、选择仪器和药品、进行操作和观察。认真研究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对于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龚正元,王祖浩.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1).
  [2] 王文进.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科教文汇,2006(6).
  [3] 李勇彬,胡志刚.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理科教学探索,2007(1).
  [4] 庄东初.新教材、新教法、新问题.理化生教学研究,2006(7).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