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对北师大版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的几点商榷
作者:李 冰
《教材·七年级下册》P35页把平方差公式叙述为“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如果加以改变叙述为“两数的和乘以两数的差,等于它们的平方差”,既押韵,又通俗易懂,读起来既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
《教材·八年级下册》P127页把相似三角形叙述为“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如在“三”和“角”、“三”和“边”之间分别加上“个”和“条”两个字,既利于学生理解,读起来也顺口多了。
五、 关于章节问题
由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弱,学习立体图形和图形三视图的知识非常困难。因此,把《丰富的图形世界》作为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的入门内容,使学生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如前所叙,该章内容和后面章节的内容有重复之处。所以,建议将该章删除,将所含内容放入后面的相关章节学习,另选一章内容较简单的章节作为入门章节。
《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计算》中的运算律和公式使用了大量的字母,但用字母表示数却在第三章才学习,而有理数的计算是整个初中数学计算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理数的计算,建议把第三章的内容放在第二章内容之前学习。
《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的内容主要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但第一节《确定位置》却用了9页的篇幅讲述了在生活中怎样去确定一个事物的位置,既浪费了学生学习时间,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建议将第一节《确定位置》的内容缩减为一个问题情境,作为第二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探索案例,而将第二节编排为第一节。
六、 其他问题
《教材》使用彩色的插图比较直观、形象和生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广大农村由于使用的是黑白版的《教材》,如果插图使用相近的颜色,在黑白版里就很难分辨出来了。那么,插图不但起不到直观、形象、生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反而会给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如黑白版的《教材·八年级上册》P85页插图3~19中的红色部分,笔者就没有分辨出来,因而也无法进行教学。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科书都是由国家财政免费提供的,国家还不富裕,还无力给农村中小学免费提供彩色版的教材。因此,建议在《教材》中尽量少使用相近的颜色,以免产生混淆,难以分辨,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探索来获取知识,因此,创设大量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索,但有部分问题情境却要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才能完成探索任务。由于广大农村中学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因而无法利用这些问题情境,使得这些问题情境形同虚设。如《教材·八年级上册》§5.3《变化的鱼》,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而用手来作图,那么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还不够画图,更不要说上课了。因此,建议尽量地不要创设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才能派上用场的问题情境。
《教材》使用“阅读材料”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不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整套《教材》六册书共使用了78篇“阅读材料”,其中就有25篇“阅读材料”和操作计算机有关,偏离了编排“阅读材料”的目的,因此,建议作必要的修改。
初中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而且,《标准》强调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但是,《教材》在八年级下册证明(一)之前都采用段落式的“说明”来代替因果式的“证明”,目的是降低学习证明的难度,在写说明步骤时,不要求说出每一步的理由,使得学生在学习《证明》时,很难适应“证明”严密的逻辑关系,反而增加了学习《证明》的难度。而且,《教材》把在《证明》(一)前所学过的定理都重新放在《证明》(一)(二)(三)中证明一遍,由于都是以前所学过的,笔者第一轮使用《教材》教学时,就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既浪费了时间,教学效果又很差,学生学习时总是无精打采的。而且,学生所做的证明题逻辑非常不严密。因此,笔者在第二轮使用《教材》教学时,吸取了第一轮的经验教训,在学生刚一接触《几何》知识,就要求学生用证明的解题方式,用较长的学习时间来降低学生学习“证明”的难度,既节省大量的学习时间,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建议《教材》也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编排上的处理。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题眼或内容总结,具有指导读者阅读文章内容的作用。《教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很多如“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等问题情景的题目来作为章节的题目。但笔者认为,章节的题目还是用能概括小结的内容的语句较好,因为这样的标题更加能指引学生去阅读章节的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况且,物极必反,数学毕竟不是语文,偶尔使用问题情境的题目作为章节的题目,可能会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果大量使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参考文献
[1] 马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宜红.使用湘版初中新教材的若干感受.中小学教学:2008(12):79.
(责任编辑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