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基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乔 晖
三、 感知课程资源再次开发教材
随着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的发展,教材的外延越来越泛化,不仅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还包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些辅助材料,比如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加之以新教材的弹性设计,给教师再开发教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次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教材一纲一本的局面,提倡教材的多样化。只要符合课改理念,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都可以投放使用,教材建设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包括有人教版的教材、苏教版的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沪教版的教材、西师版的教材、鄂教版的教材……综观那么多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都体现出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教材的弹性增强,给教师进行教材再开发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教材观,要站在课程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材,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有效利用新教材预留下的弹性空间,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首先,教师再开发教材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开发过程。开发,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使埋藏着的东西显露出来,这就需要开发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寻找、挖掘其可供利用的部分。具体到教材再开发活动中,教师要实现对教材的再开发,就需要教师主动地积极地去分析教材,然后再根据需要去挖掘教材中和教材之外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并将其教材化,实现再开发。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时,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学科及教学内容出发来开发教材。开发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价值,体现三维目标。在开发教材时要注意分析教材内容的“质地”,紧扣文本,适度开发教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的“非预期因素”,并以此丰富教学内容。
其次,教师再开发教材的过程是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转化为学生所经验到的课程的过程。美国课程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曾经把课程分为了五种类型: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正式的课程(formal curriculum)、领悟的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这几种课程类型之间层层递进,清楚阐释了课程的变化历程。而教材再开发活动要经过课前的准备开发阶段、课上的临场开发阶段以及课后的补偿开发阶段等开发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将理想课程一步步付诸实现的过程。课前的准备开发阶段是教师与教材间的对话,是教师将理想的课程和正式的课程付诸实施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再开发,教材就成为了教师所领悟到的课程,因此可以说课前的准备开发阶段是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转化为领悟的课程的过程;而课上的临场开发和课后的补偿开发则是教师将领悟的课程转化为运作课程,并最终成为学生所经验到的课程的过程,教师将自己再开发后的教材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与教材展开对话,达成自己的理解,成为学生所经验到的课程。通过这样几个步骤的转化,理想的课程转化为经验的课程也就成为了可能。
第三,教师再开发教材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教材再开发是一项富有个性化的活动。每个教师的个性特点都不一样,表现在教材再开发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自己个人的课程经验去解读教材,用自己的方法与教材展开对话,因此每个教师再开发出来的教材内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教师再开发教材不可能是对教材内容的完全照搬,而是需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的变化选择适合自己班级的材料(包括选择除教材之外的其他可供利用的资源),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删减、增添、替换等。这样一个自主选择和开发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
教师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把握,首先需要教师能够把握整个阶段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然后对照教材,分析、理解各个年级的不同学习目标,细化到每次课的学习目标,再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因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个性化开发,使其教材化,进入课程,成为课程要素。教师只有跳出教材之外来用教材,才能看到教材之外的资源,也才能更好地去再开发教材。
因此,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才可能找到教材再开发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才能找到教材再开发的基点。创造性使用教材,首先是教师应该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盲从于教材编者的解读,更不是照搬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创造性使用教材,目的是让教材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资源、教学智慧得到更好的整合和互补,从而让教材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对教材及其文本的所有整合和加工,都必须服从这一目的。比如,教材的学习活动的要求不够恰当,可以调整;教材的学习活动的方式脱离了学生具体实际,可以变通;教材提供的学习活动的条件还不够充分,可以补充。即使对文本进行增删取舍和重组,也必须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为依据,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的体现。
教师成长需要的是一种智慧,“它不同于理论知识或技术知识那样将某些普遍的、固定的原理、规则运用于对象,而是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来完成自己、实现自己”。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正确的教材观正在逐步建立,如何把握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度,应该怎样科学、积极、合理地使用教材,使之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便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7.
[2] 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24~126.
[3] 韦汉.活化外语教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5).
[4] 陈伟.教师应做驾驭教材的主人.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6).
[5] 张凯.教师如何克服组织教材能力低的障碍.宁夏教育,2004(5).
[6] 陈万勇.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使用观.中国教师,2003(6).
[7] 张国平.树立科学消费观问题的几点思考——兼谈对中学政治课教材和教师教学的两点看法.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7-8).
[8] 吴雅萍.试论现代外语教材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9] 徐凌云.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天津教育,2003(2).
[10] 张凯.教师如何克服组织教材能力低的障碍.宁夏教育,2004(5).
[11]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3): 36
[12] 洪成文.现代教育知识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90.
[13] 大卫·杰弗里·史密斯(David Geiffrey Smith),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1.
[14]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15] Gadamer.Hermeneuticsandsocial science Foster.Gadamer andPractical Philosophy.Scholar Press Atlanta Georgia 1991:9.
(责任编辑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