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代的颂歌
|
20世纪50年代对科幻小说来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前途的年代。随着杂志像雨后沙漠中的野花一样茁壮成长,这个时代本身也开始了疯狂的发展。在沙漠中央,绿洲被坎贝尔的《惊奇》所主导,而鲍彻的《幻想小说和科幻小说杂志》和戈尔德的《银河》显然也可以与它平起平坐。
作家往往喜欢用人们以前从未看到过的故事来充实杂志。春天就在眼前,夏天的丰收不会太远了。然后杂志一本接一本地衰败,作家一个接一个跳到了其它文学样式的写作或其他活动中去。沃德·穆尔继《大赫年来临之际》后只写了一部科幻长篇小说。查德·奥利弗则将其大部分时间投身于人类学。弗兰克·罗宾斯与另一个退业者托马斯·斯科舍合写了一些灾难小说。西奥多·科格斯威尔投身于教学和写博听论文。马克·克利弗顿死于1963年。就是罗伯特·谢克利的打字机自1960年来也几乎沉寂了下来。也正是在这个时代,艾萨克·阿西莫夫转向科学写作,弗雷德里克·波尔转向编辑;阿尔弗雷德·贝斯特则为“假日”杂志写作。另外还有诸如米尔德里德·克林杰曼、雷蒙德·班克斯、弗·莱·华雷听、罗德特·阿伯内西等人。
一些人找到了更富报酬的职业。一些人写了自传,也有一些再也找不到适合他们工作的市场或者失去了写作的欲望。巴里·马尔兹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一本小说集中的前言中写道:这是夏末季节。他声称造成这个原因部分是由于主要报摊分配者的分裂,由于美国新闻业及接踵而来的许多杂志的失败,发行量的减少,还有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影响,亨利·库特内和西里尔·考恩布鲁斯的逝世,安东尼·鲍彻的退休,霍勒斯·戈尔德的病退以及日益衰败的书刊市场。
无论如何,所有这些原因都与小沃尔特·米勒(1922- )无关。他出生并大半时间都生活在佛罗里达的海边,其间有两年在田纳西大学读书。他在二战中服役,参与了五十三次战斗任务,另有两年在得克萨斯大学主修工程。他从一次汽车交通事故恢复后即开始写作。他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麦克道格的妻‘子》,刊登在《美国信使》月刊上,他的第一篇刊登在科幻杂志上的作品是《多米死亡的秘密》,刊登在1951年1月号的《惊异故事》上。他最著名的小说包括《人性的条件》(1952)、《十字架》(1953)及《前锋》。最后一篇小说获1955年雨果奖;《架线工》是他的另一篇短篇小说。
米勒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献给莱博维茨的颂歌》(1960),而他的短篇小说则被收集在《人性的条件》(1963)、《从星星看世界》和《沃尔特·米勒科幻小说集》中。《献给莱博维茨的颂歌》曾获雨果奖,被翻译成五种语言,在美国出版过四种精装本和至少二十种平装本,销量经久不衰,“颂歌”成功后米勒不再进行写作,也许是迫于当时的压力,也许是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太大,减少了米勒继续写作的欲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米勒放弃写作并不是由于缺乏读者的欣赏。
《献给莱博维茨的颂歌》分三部分作为三篇独立的小说发表在1955年4月号《幻想小说和科幻小说杂志》上。在小说集中,题名为《第一首颂歌》,接着1956年8月又出版了《又见黎明》,1957年2月又出版了《最后一首颂歌》。原来的故事在后来出版的书中被大量改写,例如第一个故事,在原来的杂志中占了十八页,这一节在书中占了九十八页,这不只是因为原来的故事充满了事件、人物及对事件发生后的反响,也是由于许多事物已经发生了变化。不管怎么样,原来的短篇始终是可以改编为长篇小说的最佳题材,这是在杂志中发表的科幻小说的典范及其精华和成功的展示。
《第一首颂歌》是一个灾难后的故事,也就是说,它是与灾难后的事件有关的,而不是灾难本身。最早的灾难后故事(和灾难故事)也许是诺亚和他家庭的自述。在科幻小说中,玛丽·雪莱的《最后一个人》是第一部灾难小说;然后是英国陆军中校乔治·汤姆金斯·切斯尼爵听的《杜金战役》(1871),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1895)、M·P·希尔的《紫云》(1901)、乔治·艾伦·英格兰的《黑暗和黎明》(1912)及许多其它作品,包括威尔斯的《有彗星的日子》(1906)、《未来的样子》(1934)及罗恩·哈伯特的《最后的禁令》(1940)。
原子战争后的灾难故事最早开始于1943年的小说,名为《夜间冲击》,作者为劳伦斯·奥唐奈、亨利·库特纳和C·L·穆尔伉俪,紧接着是奥唐奈的长篇小说《泼妇》(1947),帕特·弗兰克的《啊,巴比伦》(1949),朱迪斯·梅里尔的《壁炉边的阴影》及许多其它作品。编辑把它们列为他们最不喜欢的陈词滥调之一。米勒在这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把灾难后的时间置于十分遥远之后,还涉及到了更新后的修道传教的观点以及在语言和人物方面细腻的叙述手法。
《第一首颂歌》部分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像民间故事一样简单明了;此外还在于显明的对比:在读者所了解的复杂的现实与世纪间代沟所产生的扭曲之间的对比;在对信仰的解释和人物缺乏教养之问的对比。
小说对读者想象力的基本要求是:文明又一次遭到毁灭——这一次是城内的人来破坏文明,而不是城墙外的野蛮人;天主教教堂则扮演了一个类似于中世纪僧侣在保藏和抄写希腊和罗马手稿时的角色,莱博维茨阶层的修道听则保护着手册和蓝图。
显然,小说更多地涉及了宗教动力的体制和细节,以及宗教象征和寓意,对基本信念也做了更丰富、更难懂和更深思熟虑的处理,但如同《第一首颂歌》,它也涉及了许多人物、人物间关系及情节。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那是一个转折点。
|
《科幻之路》(第四卷)作者:[美] 詹姆斯·冈恩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