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重读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作者:章可敦




  至于作者所爱的生活是:“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当然,这是一种神仙的生活,是一种牧歌式的生活,是一种富裕而浪漫的生活,但只有具备一定的财富和收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才有条件享受。试问,又有几人能消受得起这种生活?即使作者确实过着这种生活,然这和陶渊明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相比,就大为逊色了,这是本质上的不同。因为陶潜虽然也隐居,过着悠闲清静恬淡的田园生活,但他是开荒种地,自食其力,盖房植树,丰衣足食,且与农人有着和谐的相处。马致远虽十分崇尚陶渊明而号称“东篱”,但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相比,却有天壤之别。
  
  三
  
  尽管如此,这套曲子的艺术成就还是应该肯定的。这首套曲的艺术魅力突出表现在语言、形象与情趣三个方面。语言俗中透雅,既明快率直,又优美富于韵味。别致的设色字如“衰”“铁”“惹”“遮”“缺”等,精巧的鼎足对如“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都见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扎实功力。曲中意象准确而有代表性,如以“衰草牛羊野”“荒坟横断碑”表现帝业成空,以“蚁排兵”“蜂酿蜜”“蝇争血”比喻名利场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自我写照里,字里行间情趣盎然,如“青山正补墙头缺”的调侃意味,“道东篱醉了也”的潇洒任性,皆可令读者会心一笑。
  对马致远曲子的艺术评价,历来很高。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定格”说:“此词乃东篱马致远先生所作也。此方是乐府,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谚云百中无一,余曰万中无一。看他用‘蝶’‘穴’‘杰’‘别’‘竭’‘绝’字,是入声作平声;‘阙’‘说’‘铁’‘雪’‘拙’‘缺’‘贴’‘歇’‘彻’‘血’‘节’字,是入声作上声;‘灭’‘月’‘叶’是入声作去声:无一字不妥。后辈学去!”明王世贞《曲藻》云:“马致远‘百岁光阴’,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押韵尤妙。长句如‘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又如‘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俱入妙境。小语如‘上床与鞋履相别’,大是名言。结尤疏俊可咏。元人称为第一,真不虚也。”⑦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云:“马致远小令,以‘天净沙’为最,明人辄喜摹此词,而终无佳者,于此见元人力厚。其套曲以‘秋思’为最。‘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秋思一套,则直似长歌矣,且通篇无重韵,尤较作诗为难。周德清评为元词之冠,洵定论也。”⑧这大概是对东篱曲子的最全面的评价了。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章可敦(1968- ),浙江临海人,台州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各级学报。
  
  ①②③⑦⑧谭正璧.元曲六大家略论[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④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⑥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