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迪金森之女性经验

作者:徐翠华




  在“吃喝了精美的词句”之后,迪金森的智慧得到了开启。精神上她成了一名战士,有了把自己从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能力。以书本中获得的智慧为武装,像那个洞中人一样由于得到阳光的照耀,她离开了黑洞来到阳光之下,得以一览这个有阳光有上帝的男性世界。可是她很快发现到了这里她成了一个流浪人。新世界里没有她的位置,没有她和她监狱里的同伴们的位置。一切都与她格格不入。在这里她遭遇了精神上波涛汹涌的冲击。正如她在第1233首诗中所言:“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新世界的遭遇加深了她的孤独迷失感。
  因此可以说,迪金森的痛苦,源于她的知识和智慧以及由此而来的觉醒。吃了智慧之树的禁果,其结果是她意识到了自身的一无所有,意识到了来自世俗的不公和来自上帝的神圣的伤害。
  在第732首诗中,迪金森悲悼结婚女人的命运。“她”一切听命于“他”(上帝或丈夫?)而在默默无闻中埋没了自己的天才。在这里,婚姻就像黑暗的大海,它把女人的一切都吞了进去。她不再有前途和理想,“一切都默默无闻 ——”只有他才知道(或只有他才有权下定义),她是珍珠还是野草。迪金森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妻子这一角色的恐惧,即对丧失自我的恐惧。她自己的母亲正是这样一位妇人:“逆来顺受、胆小怕事,没法与丈夫和孩子们沟通,长年忧郁成疾。”母亲的经历,对于观察敏锐的女儿来说,只会加深她对妻子或母亲这些角色的排斥和恐惧。上述这首诗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心声。也难怪她终身未婚。
  由于意识到自己作为女人的处境,迪金森耿耿于怀。心理上她忙于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以诗歌表达自己对上帝、对世界的态度。她生于斯、长于斯的阿默斯特(Amherst)镇是一个从早到晚宗教气氛弥漫的地方。她本人也深深地沉浸于对宗教问题的探索。她的诗,用乔治·威切尔(George Whicher)的话来说,融进了新英格兰的思想和感情的精髓。从少女时代到暮秋时节,她的整个创作生活都体现了她对耶稣基督的诗性的关怀。
  在基督教的传统中,耶稣基督被视为救苦救难的救世主。可迪金森却认为,《旧约》和《新约》里的话都是谎言,上帝遥不可及。他给予我们神圣的伤害。他是尘世上痛苦的根源。
  
  在冬季的午后
  有一种斜射的光
  令人压抑,像有
  教堂乐声的重量。
  
  我们受神圣的伤
  痕迹无从寻觅,
  心情的变化
  蕴含着真意。
  
  没有人能讲解,
  这是绝望的印章——
  庄严的折磨
  来自天上。
  
  它来时,山水谛听,
  阴影屏息,
  它去时,邈不可及,像遥望死亡的距离。
  
  在第258这首诗里,迪金森对上帝和他创造的众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诗性的冥思。这里她透出的正是这样一种信息:上帝是她痛苦和绝望的根源。
  在第一节中,诗人呈现给人的“光”的概念是矛盾的。它摇曳不定、不可捉摸。这斜射而不是直射的光在冬天令人压抑窒息的午后,冷冷的,没有一丝温暖,“令人压抑,像有/教堂乐声的重量”。表述了叙述者因上帝的残忍而痛苦的感情。在评价这首诗时,克纳帕(Knapp)说:“新英格兰的冬季的茫茫雪野是惨白、荒无人烟的荒原,最能体现叙述者悲伤和颓丧的感情。”
  在第二诗节中,叙述者把从光中传来的信息内在化了。这种内化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也激起了受伤者的无上的尊严。在前三节中,诗人交互运用矛盾的手法:令人压抑的教堂的钟声伴随着叙述者思想境界的升华;神圣的伤痛既伴着祝福也连着痛苦;“绝望的印章”Seal Despair中的“Seal”既指《圣经》中的封印,也指《圣经》承诺救赎灵魂升天;“痛苦(affliction)”则是一个很典型的《圣经》用词,表示这种痛苦须由上帝来救治(11)。通过矛盾手法的运用,迪金森展现了叙述者遭遇的神圣的伤痛及其对光的内涵难以理喻的困惑。
  在最后一节中,大地被拟人化了。光变得强大无比,既可视、也可听。“阴影屏息”(Shadows-hold their breath—),表达的也许是希冀增进对光的理解。而最后两行,光却与死相连。联系第一节光与压力的关系来看,这里表明,叙述者已觉悟到了上帝的残酷。尽管她热切地渴求上帝的恩典,最终明白上帝既遥远又陌生,她不会从他那里得到任何安慰。
  迪金森对宗教的失望由此可见一斑。在世俗生活中,她对她的父亲,或者说,对整个男性世界,也同样失望。在给她嫂子苏珊(Susan)的一封信中,她忿忿不平地谈到她父亲带她到巴迪摩尔(Baltimore)参加辉格(Whig)党会议时作为女人的感受(12。在给莱门的一封信中她详述了家庭生活中她感觉到的父亲对她的冷淡(13)。老迪金森对女儿冷淡对儿子却宠爱有加,这也使迪金森很反感。她描述父亲对哥哥写的家书的反应时的口气既有不屑也含妒忌(14)。据克纳帕的考证,迪金森先生这种对待儿女的态度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是很平常的事(15)
  简言之,像柏拉图比喻中的那个洞中人一样,在为理解光、接近光的历程中,迪金森发现了那个与洞内截然相反的世界。她越渴望上帝的恩典,越觉得上帝邈不可及;她越想得到父亲的理解与支持,越觉得他冷漠无情。这一切越发加深了她的痛苦与无助。另外一层令她痛苦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内在精神已发生了变异,她再也无法认同她原先的世界;她成了流浪者。第590首诗正好是她孤独无助的写照:“你是否曾站在黑洞口——/大大的,没有阳光——/看着——发抖,没法呼吸——/注定孤独。”也许只有像她这样曾有过“站在黑洞口”经历的人,才能理解两个世界的对照反差,才能理解愁有多少及苦有多深。
  
  4.结语
  
  迪金森历遍痛苦且细细品味痛苦之后,把痛苦注入了自己的诗中。就生存的意义而言,她的经历可与亚当和夏娃的经历作类比:“当亚当和夏娃吃过从智慧之树上摘下的禁果而被逐出天国时,他们对天国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的认同突然被否定,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已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紧张的世界。这种堕落的积极意义在于生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都对于其所生存于斯的世界有了觉醒的意识。”
  迪金森的痛苦源于同样的事实:她所处的男性主导、女性被动的社会,在价值取向上都主张女性顺从、无我。迪金森跟那个黑洞中的囚徒一样,经过黑暗、见过阳光后,智慧得到了开启,清醒地意识到了女性所处的绝望的境地。正是这种觉悟导致了她的痛苦。而这位天才诗人的诞生也与她们作为女性的痛苦经历息息相关,犹如“蚌病成珠”。在妇女没有受教育权利的时代,她融入知识的海洋里自我教育并且走向辉煌,成为世人瞩目的伟大诗人。在妇女有机会受教育、有机会与男性共同建设新世纪的今天谈论她们的女性经验,对于如何谋求一个男女和谐共存的世界也许不无启示。她如何将痛苦化为力量从而成为伟大的女性,也将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徐翠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
  
  ① 本文所引用的迪金森的诗均源自Thomas H. Johnson编辑的 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1970,按该书的诗歌排列顺序引用。
  ②Knapp, B. L. 1989. Emily Dickinson. New York: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③ 本文所引用的迪金森的书信均源自评论家们的转引。此处转引自余义洵的《埃米莉·迭更森及其诗作的风格》,载于《外国语》,1990年第3期, 第25页。
  ④ Pickard, J. B. 1967. Emily Dickinson, An Int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⑤⑩ 见《狄金森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江枫译。
  ⑥ Smith-Rosenberg, C. 1986. "Writing History: Lan-guage, Class, and Gender" in Feminist Studies / Critical Studies (ed.) by Teresa de Laureti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⑦ 转引自Richard B. Sewal的The Life of Emily Dickin-son , c.1974, 1980, 第362-363页。
  ⑧ 转引自Edward Hitchcock,编辑的The Power of Chris-tian Benevolence Illustrated in the Life and Labors of Mary Lyon , 1952, 第191页。
  ⑨ Bennett, P. 1990. Emily Dickinson: Woman Poet. Lowa City: University of Lowa.
  (11)Marcus, M. 1982. Cliffs Notes on Emily Dickinson: Selected Poems. Gary Carey.(ed.) Lincoln, Nebras-ka: Cliffs Notes Incorporated.
  (12 这封信的原文见Knapp的 Emily Dickinson,1989,第43页。
  (13(14) 转引自Sewall的The Life of Emily Dickinson, c.1974,1980,第66页,第62页。
  (15) 原文见Knapp的 Emily Dickinson,1989,第44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