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丰子恺散文语言的漫画风格

作者:金妮娅




  收于《缘缘堂续笔》的《过年》一文,以充满温情的笔调,回忆了儿时家乡过年的盛况。其中有一段描写:“从腊月二十日起,每天吃夜饭时光,街上叫‘火烛小心’。一个人‘蓬蓬’地敲着竹筒,口中高叫:‘寒天腊月!火烛小心!柴间灰堆!灶前灶后!前门闩闩!后门关关!……’”从习惯可以推想,那敲着竹筒的高叫者所用的定是作者习闻的石门方言。虽然读者未必熟悉那样的乡音和调门,但尘封的记忆深处与作者不同但相通的各式喧嚣,是一种深沉的情感积淀,与音调无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丰子恺经常在文中运用一些方言中颇具形象感的词汇、短语及民间谚语、俗语,如“没淘剩”(没出息)、“打头颈拳”(打耳光)、“没心相”(无聊)、“猪头山”(傻瓜)、“出客”(正式场合)、“勿碍”(不要紧)、“硬子子”(生硬)、“险险乎”(差点儿)、“饿杀快”(快饿死了)、“毛喉咙”(沙哑的嗓子)、“结棍”(厉害)等等,再如“偷鸡勿着蚀把米”、“粪坑上拜年——臭奉承”,把陈旧的东西叫“陈猫古老鼠”,楼上马桶声响楼下照样请六神是因为“隔重楼板隔重山”。而就实际阅读效果看来,在散文中使用这样纯粹的方言不但没有影响作者的表述,反而使文章多了几分活泼生动。同是吴语,鲁迅的绍兴土白是斩截硬朗的,而丰子恺的桐乡石门湾乡音则更有江南水乡清丽温婉的情味。
  
  童心童言的率真自然
  
  丰子恺的漫画大量取材于儿童生活,因此其儿童漫画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备受关注。无论是他的《花生米不满足》《快活的劳动者》《瞻瞻底车》《建筑的起源》《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等充满童趣的作品,还是《穷小孩的跷跷板》《父业》《卖品》等绘写穷孩子生活苦状的画作,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投身于儿童世界的艺术家对童心的珍视。几乎与他的儿童漫画创作同步的,丰子恺还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散文,如《儿女》《华瞻的日记》《给我的孩子们》《送阿宝出黄金时代》等。在这些散文中,作者往往取一种平等而热忱的姿态,沉潜于儿童的世界,真切生动地描写儿童的神情、话语、心理。比如,他写自家的四个孩子吃西瓜:三岁的阿韦是一种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am ngam’的声音来”;五岁的瞻瞻则是发表了一首吃瓜的诗歌: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七岁的软软和九岁的阿宝,则是用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一句报告了吃西瓜的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孩子们单纯的吃西瓜行为,经此勾勒,就有了鲜明的年龄和个性的层次感。丰子恺一面欣赏着孩子们投入于吃西瓜时自然纯粹的表现,一面慨叹孩子们“明慧的心眼”终将被“世事尘劳”所蒙蔽,由此更昭示出其对虚伪敷衍的生活方式的拒斥和对儿童自然本色的言行举止的欣赏。另外,他写孩子们的调皮捣乱:“然而孩子们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捣乱我的秩序,破坏我的桌上的构图,毁损我的器物。他们拿起自来水笔来一挥,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又把笔尖蘸在浆糊瓶里。他们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手背撞翻茶壶,壶盖打碎在地板上……”孩子们那种不顾一切的好奇与冲动,正是作者眼中最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生命象征。然而,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写出形象鲜活的儿童,并非丰子恺的最终目的,在《华瞻的日记》一文中,他干脆全然取儿童视角,借助童言,表达了儿童对世界的疑惑和热情以及稚嫩的心灵不被成人理解的痛苦:与别的小朋友做伴游戏被大人拉回家去时的不情愿,对为何要好的人不能时时在一起的疑惑,对玩具空摆在百货公司却不让小孩子们拿回家的不平,对于大人们笑话孩子不让天下雨的要求的不理解……“啊!我很少知己!我很寂寞!母亲常常说我‘会哭’,我哪得不哭呢?”像这样通篇取儿童视角,运用儿童语言表现儿童率真的自然本性,同时又具有一定内在深度的文章,只有像丰子恺这样设身处地于儿童世界的作家,方能具备如此感同身受的表现力。
  丰子恺散文语言率真自然的特色不仅表现在他对儿童的倾力描写上,而且成为了其散文创作的根本。王西彦先生曾说:“读子恺先生的作品时,使你感到自己面对一位心地异常善良而坦率的长者,听他既无保留、也无顾忌地倾吐肺腑。他用最平易的语调,娓娓而谈,简直‘事无不可对人言’,向你披露出心灵最隐秘的角落——不,更正确地说,在他心灵里,几乎不存在什么隐秘的角落。”“和他的画一样,他的散文,是一个赤裸裸的自己。”当好友伯豪问及投考杭州师范的情形时,丰子恺“率然地说道:‘因为我胆小呀!恐怕不取,回家不是倒霉?我在小学里是最优等第一名毕业的;但是到这种大学校里来考,得知取不取呢?’”对于自己当时全然没有个人的“宗旨,诚意,志向”丝毫不加掩饰。抗战期间,丰子恺听闻有人说他的《护生画集》可以烧毁了,便一再申明作《护生画集》的意义:“‘护生’就是‘护心’。爱护生灵,劝戒残杀,可以涵养人心的‘仁爱’,可以诱致世界的‘和平’。故我们所爱护的,其实不是禽兽鱼虫的本身(小节),而是自己的心(大体)。”“我曾作《护生画集》,劝人戒杀。但我的护生之旨是护心,不杀蚂蚁非为爱惜蚂蚁之命,乃为爱护自己的心,使勿养成残忍。”在别人看来一件极普通的小事,丰子恺却如此郑重其事地反复重申,于此我们当能进一步体会丰子恺率真自然的语言风格及其坦诚质朴的人格品性。
  当然,率真自然的散文语言,并不意味着简单肤浅。丰子恺的散文创作,往往是由两套语言编制而成。他一面用率真的声音编织出充满童趣的、活泼的话语形象,一面又用老成的声音塑造出厚重深邃的话语形象,从而构成了其散文语言的复调效果。“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率真与老成,在丰子恺的散文中是并置的。”“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这是丰子恺漫画的追求,亦是其散文语言风格的写照。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金妮娅(1969- ),浙江临海人,浙江台州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丰子恺.漫画创作二十年[A].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88页。
  [2]丰子恺.漫画的描法[A].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 [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62页.
  [3]丰子恺.法味[A].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4页,第262页。
  [4]俞平伯.《子恺漫画》跋[A].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漫画全集第一卷[C].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5][7]朱光潜.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A].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漫画全集第一卷[C].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25页,第24页。
  [6]丰子恺.辞缘缘堂[A].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19页。
  [8]叶圣陶.子恺的画[A].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漫画全集第一卷[C].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9]徐春雷.丰子恺漫画与故乡风情[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10][11]丰子恺.儿女[A].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13页,第114页。
  [12][13]王西彦.赤裸裸的自己[A].丰华瞻、戚志蓉编.丰子恺散文选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6页。
  [14]丰子恺.伯豪之死[A].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7页。
  [15]丰子恺.一饭之恩[A].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56页。
  [16]丰子恺.佛无灵[A].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707页。
  [17]王建华,周云.丰子恺散文的语言形象[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6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