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时代的哀叹

作者:徐重宁




  诗人难以摆脱现实的困扰,找不到理想的治世良方。只能在感情中寻找一丝安慰。“啊,爱人,愿我们/彼此真诚!因为世界虽然/展开在我们面前如梦幻的国度/那么多彩、美丽而新鲜。”爱人之间的相互忠诚成为诗人唯一的依托,也是诗人面对现实困惑的精神慰藉。
  诗人用自己的热情展示了爱情的忠贞不渝所带来的绚丽、 甜美和如梦的温馨。在荒原般的世界上,两人相依、相恋、相助,这份忠诚犹如黑夜中一束耀眼的亮光。诗人渴望从充满实利主义丑恶的世界里隐退,而在平和、静穆、相互忠实的世界中找到一个世外桃源!
  然而,这个世界里实际上并没有和平、宁静、光明与幸福,也没有对痛苦的抚慰。在黑暗的包围中,诗人难以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和精神家园。诗人哀叹道:“我们犹如处在黑暗的旷野,斗争和逃跑构成一片混乱与惊怖,无知的军队在黑夜中互相冲突。”在这充满混乱、搏杀、疑惑的黑暗世界中,两人的爱情显得如此的无助,却又无比的温馨。
  作者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对人类本质深刻的了解和灵魂的清醒认识。 他意识到盛世的衰落、现实的残酷、死寂的文化氛围将带给人们无穷的悲剧。“这个时代特有的忧虑已经越来越清晰化,但是那种普遍的、潜意识的、不可名状的忧虑只能通过符号来表达。” 阿诺德就是用诗歌这种特别的符号表达了对现实世界和时代的绝望、忧虑与厌恶。
  诗从“今夜海上是风平浪静”开始,以“处处是无知的军队在夜里冲突”结尾,从皎洁的明月到“没有一片净土”的黑暗,从远古悲剧到今日失落,诗人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暗示了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混乱,物质的繁荣与信仰的失落。阿诺德以他那简洁、朴素的语言,把所视、所听、所感、所思、所叹融进一首小诗中,为读者展示了自然景象的壮丽、人类命运的悲惨、精神世界的失落,以及诗人内心的痛楚、悲伤和渴望。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徐重宁,硕士研究生,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上海:三联书店,2002.
  [2]胡家峦编.《英语诗歌精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维多利亚时代“世纪末”式批评风格》.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14763/21878/2931484html,2005.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