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伍尔夫四部小说的叙事分析
作者:刘爱琳
二
伍尔夫小说中建立的叙事时间是和她对物理时空坐标的解构相结合的。现代主义时期,西方哲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新的看法、新的观念,为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的“心理时间”观成了伍尔夫等一批意识流小说家创作的理论依据。伍尔夫在创作中,打破了传统叙事文学以客观时间为序的结构框架,主要采用作家创作时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心理时间)来组织作品的结构,用现在、过去、未来时空颠倒或彼此渗透的写法,以表现人们飘忽不定的潜意识的活动。在伍尔夫的小说中,传统的线形小说时间被消解,因为在伍尔夫看来传统的线形小说时间是建立在人们对事物和世界的认识是停留在物质和生理层面上的,而伍尔夫认为生命和世界是心灵的体验和感悟的结果。在伍尔夫后期的小说实验中,她认为心灵绝不能满足于被动地容纳一个又一个感觉,必须对它们作出某种处理,必须赋予这丰富的感觉以一定的形态。她尝试通过叙事线条的永久悬置,即解构叙事线条的序列,把它分裂为无数互不相连的小线条,并让某些小线条暂时缺失或永久缺失,以此来达到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在她的小说中,没有主体的框架结构,作者也无意在作品中获得意义或寻求同一性,写作的主题往往是人们想象不到的,情节淡化到无足轻重的地步。伍尔夫自己说道,在她的小说中,从来没有“约定俗成的 那种情节、戏剧、悲剧、爱情的欢乐或灾难,而且也许不会有一粒纽扣是用庞德街的裁缝所惯用的那种方式钉上去的”。因此,伍尔夫的作品往往是用散乱的主题、特定的意象和系列的象征来替换传统的小说情节。如在《到灯塔去》中,发生的事件叙述不多且都散布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上,事件的叙述从开头到结局历时十年的时间,这个叙述只有一条主线,按传统的叙述方式,完全可以按照合理的准确时间顺序来排列其中的每个小线条。但在伍尔夫的文本里,时间跨度被压缩了,十年前的心愿十年后才得以实现。在《达罗维夫人》中,在客观时间上故事写的是伦敦六月的某一天,在这一天,达罗维夫人要举行一个重要的宴会。早晨她去花店买花,空气、阳光甚至街上的声响,勾起了她的回忆与联想,从十八岁到现在的五十二岁,断片式地呈现在读者思维的屏幕上。伍尔夫用一天的时间表现了人物几十年的光阴,即用物理时间的一天表现人物心理时间的一生,利用心理时间将达罗维夫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体验勾连在一起,没有顺序,以此来表达人物内心无意识活动的变幻莫测,从而反映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如果说伍尔夫在《到灯塔去》和《达罗维夫人》中,并没有完全摈弃传统的用钟表度量的时间(物理时间),而是将这种“抽象时间”(柏格森语)和心理时间这样的双层时间结构巧妙地融合、渗透到一起的话,那么在她后期创作的最具实验意义的小说《海浪》中,在叙述事件的顺序安排上所展现的完全不是传统的做法,伍尔夫为表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包括在表达人物心灵世界的同时如何寄托作者本身的心灵找到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即把生命的流逝过程和太阳的升降及海浪的潮汐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个作品有九个部分构成,每一个部分都是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引子,每一个部分作者依次描写了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的变化,及日光与潮汐、海浪相呼应而形成的声与光的交汇和交融。而自然景物的变化正好对应了作品中的六个人物奈维尔、路易、苏珊、珍妮、罗达和伯纳德从童年、成年、老年直到最终死亡的生命历程。在这六个人物身上实际上都刻下了伍尔夫生命的痕迹,因为这六个人物都来源于伍尔夫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朋友和她的亲属,他们和伍尔夫的生命交织在一起,《海浪》就是对伍尔夫本人生命记忆的挖掘,因此这个记忆不是对生命的物理长度的简单模拟,而是对生命流逝过程中刻在人们记忆中印象、感觉、情绪、思想的再现。在伍尔夫的笔下组成每一个生命质感的元素既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不是一个个生活的细节,而是对生命体验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某种情境,以及由此触发的思绪和体悟。在这里人物生活的物理时空坐标被心灵的旋律律动所取代,伍尔夫以自己的创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隐秘、更需要我们仔细体悟的世界。“在西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这样用细微的诗性瞬间来把握生活的作家,也许只有伍尔夫一个。”
伍尔夫作为一个具有超前意识和实验意识的女作家,在叙事技法上所作的种种实验和开拓无疑为叙事文学带来了崭新的要素,使文学和时代合上了节拍,正是因为有了像伍尔夫这样一批作家的努力,欧洲叙事文学在创作上和理念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小说发展的走向。伍尔夫对英国文学的贡献,正如她的好友福斯特对她的评价:“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了大量的作品,她用新的方法,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兴趣,面对着黑暗,她把英国语言的光芒向前推进了一步。”我们认为 ,伍尔夫把英国的叙事文学也向前推进了一步。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刘爱琳(1962-),江苏宿迁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执行主编、副教授,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伍尔夫.论现代小说[C].瞿世镜译. 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武跃连.宇宙人生的诉说:解读伍尔夫的诗小说[J].国外文学,2003(1).
[4] 爱•摩•福斯特.弗吉尼亚•伍尔夫[C].瞿世镜译. 伍尔夫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