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文化差异中的“死亡”起源探析
作者:张 诚
四、汉语特有的“死亡”委婉语
中国人不仅忌讳说“死”,与“死”有关的事物也同样忌讳,而以相应的委婉语来代替。例如:人们称棺材为“寿木”“寿材”,称死人穿的衣服为“寿衣”“长生衣”。自古以来,我国的丧葬方式有很多种,民间主要以土葬为主,其中人死后直接埋入土中的叫“入土”,入棺则称“就木”。与“死亡”相联系的“坟墓”“墓地”当然也在禁忌之列,其委婉语也有类似的等级差别,皇帝的坟墓称“陵”“陵寝”等,而庶民的坟地只能叫“丘墟”“幽宅”等。汉语中有很多语音禁忌,凡是带有“死”的谐音的词、字都要避讳。如司机都特别讨厌带“4”的车牌号。这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这与中国人的“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有直接的联系。
汉语中有上百个“死”的委婉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四字格成语。形形色色的“死”都有相应的委婉语,除了其概念意义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内涵意义、感情意义、搭配意义。例如:“行将就木”“弥留之际”是即将死亡;而“百年之后”“千秋之后”则是死亡之后。不同的死亡方式有:“寿终正寝”是正常死亡;而“山高水低”“三长两短”却是意外死亡。“一病不起”是病死;而“马革裹尸”是战死;“葬身鱼腹”是溺死;而“自寻短见”是自杀而亡。还有不同的死者身份:“千秋万岁”用于帝王;而“命归黄泉”“撒手人寰”则用于平民百姓。“香消玉殒”“葬玉埋香”等用于美女;“英勇就义”“为国捐躯”用于英雄;“英年早逝”用于文人。汉语中“死亡”的不同说法,表现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之死,死的不同原因、方式,以及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这就使汉语中“死”的委婉语数目庞大,纷繁细腻。
五、英语特有的“死亡”委婉语
英语“死”的委婉语大量源自基督教的传说和典故,而这些大量的传说和典故又都源自古希腊或古罗马的神话。例如:pay Charon、Charon’s boat ferry 等。与死亡委婉语有关的词项,还可采用借代的手法,用意义比较笼统的词项代替意义比较具体的词项,被借代的往往是外来语。例如:pass away中的pass源自法语passer,而passer是mourir 死 的意思;decease源自拉丁语decedere,de表示away,cedere表示go,decease意为go away。
委婉语是社会心理在语言上的一种反映,它的形成、发展、转换乃至衰亡都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在中世纪,由于连年灾荒和瘟疫流行,Grim Reaper是这一时期“死亡”的代名词。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死亡比做a nap、sleep,赋予“死”以人性,结果出现了嵌有死者肖像的坟墓雕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英语中有些“死”的委婉表达法也已很少使用,有的已成为旧词。而许多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涌现,如:mercy killing/stroke,pull the plug,pass out of the pic-ture,be grounded for good,run one’s race。把死亡看作是新生活的开始:go to a better place,be called to a higher life。这些委婉语源自各行各业,现已被广大民众所广泛使用。
结 束 语
“死亡”委婉语在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反映。对“死亡”的婉称有多方面的原因 有时是出于迷信 避免提及这个可怕的神秘的字眼;有时与趋善趋美的心理有关 不愿引起心中厌恶或悲痛的感觉;有时则是由语用功能驱动 在交际、行文中表达对死者的尊敬、赞美、怀念或贬损之情。无论出于何种原因 拨开“死亡”委婉语的神秘外壳 我们可以发现 在它们的身上打着各民族文化的深深的印记。对比分析中英“死亡”委婉语 有助于透过语言现象了解其深厚的文化意蕴 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本质的理解 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促进社会的文明礼貌 而且还有助于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观、生死观和心理禁忌 从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张诚,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辜同清.委婉语的符号学分析[J]. 外语教学1999 1 67-70.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
[3]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4]李国南.委婉语与宗教[J].福建外语 2000 32-7.
[5]李国南. 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李思国 姜焱.英汉“死亡”代用语跨文化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152-5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