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论现代女性哲理诗的创作
作者:郑 娟
三、女性哲理诗的比较研究
现代女性诗歌的哲思世界五彩斑斓,启人深思,给人以智慧。她们的诗歌沐浴着八面来风,彰显着自己的个性,镌刻着时代的烙印。比较她们在哲理诗创作上的异同,应该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首先是哲理诗的哲思内容,集中表现在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上。冰心的多数哲理诗具有劝诫警世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冰心创作哲理诗,正值“五四”以后,中国的诗坛也正处于以“群体大于个体”,“意义大于娱乐”的大变革时期,冰心处于主场风潮中,自然会受其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冰心的诗也承担了“济世兴邦,开启明智”的社会职能。诗人怀着美好的愿望,希望通过对人的教化,进而能对社会的变革发挥作用。冰心尤为重视对青年人的教化,作者把童年的感受和对青年的思想启迪联系在一起,某种程度上也使小诗不堪重负。而林徽因的诗歌相对与社会的关系要远一点。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她并没有过多地关注20世纪30年代的风云变幻。她的哲理诗所阐释的是生命哲学,是对内宇宙的探索,探索个体的生命价值,创作视点转向人自身,为女性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郑敏的哲学也是生命哲学,但相对来说,意境更加宽广深邃。如果说,林徽因的生命哲学只是注重个体的生命与存在,那么郑敏的生命哲学则由体验个体生命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的关怀。20世纪40年代又是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诗歌创作再一次与政治社会的潮流融为一体。郑敏所属的“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最具先锋性的流派,他们“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又保留抒写个人心绪的自由,力求做到个人感受与大众心志相沟通”⑦。郑敏总是能以现实世界为起点,展开对人类的思考,层层推进,由个人而推及整体,由现在而推及将来。因此,她的生命哲学又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冰心的哲理诗虽然关注现实,但多数是客观冷静地抒写,而郑敏在关注现实时则包含着深切的关注和严肃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超越的眼光。
其次是哲理诗的艺术手法,尤其是意象的选择和由此带来的哲思空间的不同。冰心的哲理小诗是现代哲理诗的源头,它们继承了中国古诗即景生情的传统,把哲理蕴含在鲜明感人的意象和意境之中,虽然有一定的哲理成分在内,但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作为依托,只停留在个别的、零散的人生小感触层面上。冰心的哲理小诗多取用单一意象,这样不会使诗显得纷繁庞杂,而显得清新、典雅、简练,但同时又带来了主题欠饱满,哲理探索流于浅薄的缺点。而深受现代派影响的林徽因和郑敏则以繁复的象征意象进行非逻辑的跳跃或对照,在无限拓展的时空中展现“智慧的凝聚”。尤其是郑敏的诗追求一种深度模式,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诗歌的思维空间则显得立体而丰富。
最后是考察几位女诗人创作哲理诗所受到的外来影响。冰心的哲理小诗创作受到了中外诗歌的共同影响。从古典文学的资源来看,小诗在形式上与《诗经》中的部分作品,唐诗及其以后的绝句、散曲、小令有明显承继关系。仅三言两语,便能抒发刹那感悟,这与以短小见长的古诗传统正相符合。冰心偏爱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这种影响可以说随处可见。难怪废名说:“打开《冰心诗集》一看,好像触目尽旧诗词的气氛。”⑧此外,冰心的小诗还主要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因此,冰心哲理小诗的来源主要是东方的。而林徽因和郑敏的哲理性诗歌主要受西方的影响。当然,这并不否认林徽因和郑敏都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在对意向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上,无不透露出古风遗韵。林徽因受到西方现代派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诗歌处处透露出她对生命的态度,一种看透生命本质后更加坚定、义无反顾的态度,这也正是存在主义哲学所认可的人生态度。郑敏的哲理诗总体上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和西方哲学的影响,吸收了多位大师的精华,融合为一种复杂的生命哲学。由冯至引领,又受到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诗歌有种沉思之美、静默之美。她与里尔克一样,每一首诗都好像是一幅静态写生,在雕像般的意象中凝结着诗人的智慧与哲思。
冰心、林徽因和郑敏的哲理诗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当然,把她们放在一起研究,并无厚此薄彼之意,旨在探寻现代女性诗人在哲理诗的创作上,如何从稚嫩走向成熟,哲思空间由平面走向立体的过程。她们都是最优秀的女诗人,她们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哲理诗篇,必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郑娟,安徽蚌埠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06级博士研究生。
① 冰心:《从“五四”到“四五”》,《文艺研究》,1979年第6期。
② 柯可:《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页-第261页.
③ 冰心:《冰心全集·自序》,《冰心研究资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145页。
④ 任钧:《新诗话》,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1948年版,第52页。
⑤ 黄人影:《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版,上海书店影印,1985年版,第213页。
⑥ 林洙:《碑树国土上美留人心中——我所认识的林徽因》,《人物》,1990年第5期。
⑦ 袁可嘉:《诗人穆旦的位置》,《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⑧ 废名:《新诗十二讲——废名的老北大讲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