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文学与政治:茅盾的选择与被选择

作者:周兴华 韩卫平




   这封信反映了茅盾内心的痛苦,追求无从实现的折磨由此可见一斑。周总理体谅他的心情,茅盾因此获得了三个月的创作假。但是创作并不那么顺利,这篇适合于新阶段要求的小说只完成了大纲和部分初稿,繁忙的工作便又开始了。他很不甘心这样的半途而废,曾在1956年借作协创作委员会询问创作计划的机会大发牢骚。创作终于只成了他的一个梦想,尽管为之焦灼,为之苦恼,最终却只能在“反右”、“三面红旗”、“大跃进”等一系列的政治狂热之中,向人表示:“今后只好不写小说,只写论文了。”{13}
   文学批评也许是茅盾最后的文学寄托。当年他可以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寄托自己的政治情怀,如今却只能在政治的缝隙中用文学批评保留一份对文学的眷恋。在一个政治化的体制中,文学批评自然也无法逃离政治的强行介入,但茅盾还是坚持给自己保留那么一块喘息之地,它曾经引他进入文学并找到立身之所,现在也仍然能够成为他心安的领域。历史好像在与茅盾开玩笑,在他生命的三个阶段中,他总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彷徨无定。最初是身在文学,心在政治,总想冲上社会政治的战场去做扭转乾坤的伟业,结果他抛开文学走向政治却又为政治所抛弃。这一点导致了他后来不想从政却又必须从政,眷顾文学却无暇于文学的尴尬处境,此时他身在政治,心却在文学,因为他知道,是文学让他得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没有文学,便不会有他这个文化部长,没有文学,也便没有了自我实现的载体。
   他退到文学批评领域,将此作为自己最后的经营之地。比较一下相关数据,可见茅盾的这种努力。1951年-1955年,五年间他只写了31篇批评文章,而1956年-1959年间,四年却有文章90篇!数据映射出了茅盾心理调整的具体时段,他还要以文学作为安身立命之所,但无暇去搞创作,只能在批评领域中以关注文学现实、提携文学新人来圆自己无法实现的创作之梦。在政治风云的瞬息万变之中,他在应时报告及讲话之外,细心地从技术或技巧方面去分析众多的短篇小说,这是逃避政治风暴的一种策略,也是他终未忘情于文学的一个见证。
   以政治为职业的茅盾却没有了青年时代的政治激情,在距离消失之后,茅盾“一反过去民主革命时期那种责任感和紧迫感,有意地同现实政治、同执政党保持一段心理的距离”{14}。他没有接受杨之华的建议,重新申请入党,虽然他的文论主题也在随着时势不断变化,批胡适反胡风、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批“右派”,但此一时期不多的作品论却热衷于技术分析,以此表明茅盾心中的保留。职业消磨着茅盾对政治的兴趣,形势的险恶增加着他的恐惧和谨慎,在不得不为的跟风式文章中,根本没有自我价值实现的豪迈之感,有的只是相互的冲突、前后的矛盾、有意的避讳和自我的面目全非。
   职业与兴趣即使不相合也是可以相安的,兴趣给心灵一块驰骋的原野,也使自我价值实现有了一个施展的指向。茅盾的前半生主要是以文学职业载政治兴趣来实现角色自期的,但他体验到的多是政治的失意和文学的得意;而其后半生是以政治职业附带着文学眷恋的,兴趣已被扼杀,只有责任还在督促他不断地笔耕。他选定的职业无暇去做,派定的职业又穷于应付,所以他会悲凉地说:“中年稍经忧患,虽有抱负,早成泡影。”{15}他渴望在政治中实现“大丈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宏愿,但被政治抛进边缘;他想在文学中安身立命,却先在“稻粱谋”与“文字狱”中走钢丝,而后又在政治的挤压之下无暇于文学创作。他终于在人生的历程中未能实现自己的角色自期,世俗的虚名未能缓解自我价值未得实现的隐痛,回顾一生,只能唏嘘不已。
   然而,他终于未能忘情于给他无数痛苦矛盾的政治,也未忘情于给他荣誉与满足的文学,他临终前的遗嘱,一个要求追认他为中共党员,一个建议设立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基金,这就像一个寓言,成为茅盾游走于政治与文学间,一生都未能摆脱纠缠的象征。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周兴华,文学博士,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教学与20世纪中国文论研究;韩卫平,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公共管理学。
  
  ①⑥ 《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1928年10月18日第19卷第10号。《茅盾全集》19卷,第176页,第185页。
  ② 1926年3月,茅盾接编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机关报《政治周报》,在第五期上,他连续发表《国家主义者的“左排”与“右排”》《国家主义——帝国主义最新式的工具》《国家主义与假革命与不革命》等,激烈抨击国民党右派的国家主义。
  ③ 分别见1927年5月4日、9日、10日《民国日报》的《革命者的仁慈》《袁世凯与蒋介石》等。
  ④ 茅盾配合时局写过许多社论,如《夏斗寅失败的结果》《扑灭本省各属的白色恐怖》《长沙事件》等。
  ⑤⑦{14} 黄侯兴:《茅盾——“人生派”的大师》,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第60页,第272页。
  ⑧ 《王晓明自选集》,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⑨ 王若飞:《中国文化界的光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祝茅盾五十寿日》,《新华日报》1945年6月24日。
  ⑩ 韦韬、陈小曼:《我的父亲茅盾》,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11} 《文艺创作问题——1月6日在文化部对北京市文艺干部的讲演》,《人民文学》1950年3月第1卷第5期,《茅盾全集》24卷,第102页。
  {12} 1956年1月6日致周恩来信,《茅盾全集》36卷,第307页-第308页。
  {13} 这个想法出现在1958年3月茅盾致作家协会办公室的一封信中,信中表达了他的苦恼和无奈。见《茅盾全集》36卷,第423页-第425页。
  {15} 茅盾:《我走过的路·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