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V.萨克维尔-维斯特《海上无航标》的诗化特征解读

作者:赵晓囡




  2.象征意象与联想
  V·萨克维尔与伍尔夫同属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作为亲密的文学伙伴,V·萨克维尔深受伍尔夫的影响,善于运用象征意象,把深刻寓意寄托在这些意象之中,并通过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等方法,传达作家微妙的情绪、神秘的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引导读者进入隐藏在艺术世界后面的哲理世界(袁静妤,2008)。在小说中,V·萨克维尔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和丰富的联想,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仿诗效果。
  首先,小说的题目《海上无航标》中,航标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中心象征意象。驰骋在广阔无垠的热带海洋,主人公的思绪、想象力也展翅飞翔,穿越时空,驰骋于天地之间。主人公反复地直抒胸臆,“茫茫大海无航标啊”。蔚蓝色的海洋,即广袤无垠的大自然,没有航标引导,海上之旅变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似乎永无终点。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东方哲学和西方超验主义思想。
  V·萨克维尔借助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物内心旋律的书写,使其内容带有诗的意蕴,其意象带有诗的象征。文章中有大量景物的描写。平淡无奇的热带夜空在作者的笔下却平添了几许浪漫的情怀。如作者对一弯新月的描写,“今夜的一弯新月仰面斜躺在天空,这是月亮在热带地区常见的姿势。在我看来,这种姿势对一个少女来说虽说有些不雅,但却还是适宜的。”月亮如美少女般仰面斜躺在天空,其美妙优雅吸引了无数繁星。谈到月亮之美,“没有哪一颗星星不愿飞射下来接受邀请做她的情人”。在这里“月”自然是劳拉,众星捧月自然也就象征着爱德蒙对劳拉那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慕之情。
  当船经过海岛时,汪洋大海中一座座孤零零的岛屿,孤独、神秘、遥远。谈到岛屿,爱德蒙感慨道,“那座岛屿一直屹立在那里,而且仍将继续屹立在原地不动,假如我们能返回原地,将会发现它还会在那里等待着我们”。由此海岛他又回忆起所见的一张在中国腹地拍的大漂石图片,“那块大漂石屹立在原地,等待着我”。无论海岛也好巨石也好,均象征着博大恒久的自然,人在自然的万物面前是如此渺小,卑微,人的一生在自然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此时的爱德蒙不再是那个信仰绝对的实用主义,自以为是的中年记者了,现在的他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热爱之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不禁被作者细腻委婉的笔调,流畅自然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联想所折服。我们分享着主人公内心的喜悦和新奇,矛盾和忧伤。主人公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怀,来达成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那就是博爱一切,回归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占斌,2005)。
  
  三、结 语
  
  英国唯美主义大师、文学家沃而特·佩特说,“审美标准最终取决于读者的感受和品味”(赖干坚,1995:302)。V·萨克维尔的意识流小说《海上无航标》是充满画意的配乐诗,作者将浓郁的诗情融进小说之中,用诗的语言来写小说,又以小说的形式抒发诗一般的激情。在高级英语课上要讲好这篇文章,教师应从其诗化特征入手,鉴赏其叙述手法,诗化的语言风格、优雅的语调、情景交融的意蕴,以求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其韵味,搭建沟通读者和作者思想之间的桥梁。V·萨克维尔的《海上无航标》有着震撼心魄的激情,漾动性灵的抒情,充满了诗的基调、诗的韵致、诗的醇味,它以完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美学的重要贡献。《海上无航标》是需要慢慢细品的。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赵晓囡(1973- ),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篇分析、文体学。
  
  参考文献:
  [1] Vita Sackville-West. No Signposts in the Sea. London: Virago Press Ltd,1985.
  [2] 弗吉尼亚·伍尔夫.狭窄的艺术之桥[C].伍尔夫研究.瞿世镜选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 黄源深,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 靳新来.20世纪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征[J]..洛阳大学学报,2003,(1).
  [6] 赖干坚.西方现代派小说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7] 吕植家.诗化微型小说的审美特征[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8] 倪春艳,刘晓晖.解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艺术魅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9] 王占斌.高级英语课应为欣赏课[J].山东外语教学, 2005,(4).
  [10] 袁静妤.论伍尔夫创作的诗化特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1] 张汉熙.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