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自恋与逃避

作者:肖 慧




  3.酗酒
  剧中多次提到布兰奇喝酒,甚至是酗酒。一般人们喝酒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和朋友聚集一堂一起畅饮,属于社交行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另一种就是独樽独饮。后者通常是借酒消愁,以排解或掩饰内心的空虚与孤独。布兰奇总是偷偷地喝酒,她觉得酒可以安抚她紧张的神经,可以排解内心的郁闷和不快。酗酒也是一种逃避倾向,是一种病态心理。没有男人陪伴时,酒就成了布兰奇的安慰剂。斯坦利揭露她整个夏天都在偷偷喝酒。喝醉后不省人事,她便可以麻痹自我而忘却烦恼。第一幕,斯德拉的邻居把布兰奇领到妹妹家,当时屋子里没人,布兰奇坐在那儿,环视着凌乱、肮脏的四周,感到紧张不安。突然,她发现了橱柜里的威士忌,精神为之一振。她倒了半杯,一饮而尽。酒可以使她紧张的神经安静下来。第九幕中,由于家乡的丑闻败露,出于失望和报复心理,男友提出和她分手。这于布兰奇无疑是晴天霹雳,致命一击。虽然男友不是她理想的结婚对象,却是她够得着的唯一机会,被抛弃就等于被判了死刑。绝望无助的布兰奇再次端起了酒杯,随着酒精渗透到体内,她紧绷的神经再次放松了,紧锁的愁眉舒展了,她醉倒了:坐在镜子前面,戴着一个皇冠头饰,和想象中的追求者调情。这是她最后一次酗酒,也是最厉害的一次,醉后她神志不清,遭到了妹夫斯坦利的强暴。
  
  四、结 语
  
  失去家产,布兰奇便失去了物质保障,丈夫的自杀又摧毁了其精神支柱。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极度失衡导致悲剧的发生。然而家道败落、痛失亲人等外部因素,并不足以摧毁一个敢于直面现实、意志坚强的人;同样面对困境,郝思嘉却没有退缩。小说《飘》有这样一幕令人难忘的情景:面对一片荒芜,饥渴难耐的郝思嘉用手从地里刨出一个萝卜,然后从红土地上挺身而起,紧握拳头,对天发誓:“上帝为我作证……他们打不垮我……我要渡过难关……再也不要让家人挨饿……我永远不再挨饿!”南方种植园主田园牧歌般的美妙生活随风飘逝,过去那个高贵、任性、充满幻想的郝思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务实、坚强的郝思嘉,一个南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郝思嘉善于调整心态,改变生活方式,以顺应社会的发展。正是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使其重获新生,立于不败之地。同样是身陷逆境的女性,郝思佳凭坚强务实和坚定乐观改变了命运,成为了战胜困难的强者。事实证明环境因素必须通过个体自身才能发挥作用。而极度的自恋情结和逃避现实使布兰奇被社会抛弃,最终走向沉沦与毁灭。布兰奇的毁灭证明:人必自毁,方能毁之。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需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即个体只有通过学习该社会的标准、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布兰奇生活在种植园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南方,她一生经历了两种社会体制。失去家产后,她本应经历一次再社会化,即重新学习新的社会环境所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而人物自身心理上的缺陷使她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要求。自恋型人格使她沉湎于过去的贵族生活,逃避心理使她与现实愈行愈远。布兰奇自身的性格缺陷注定了她无法逃脱被抛弃的命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是适者生存,只有正视现实,并且积极改进个体的不足,寻求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容,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肖慧,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翻译学。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道德情感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 徐光兴.中外电影名作心理案例集[A].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田纳西·威廉姆斯.欲望号街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3.
  [4] 胡永华.“矛盾、冲突、选择”[J].山东师大外语学院学报,2000:(3).
  [5] 倪小莉.社会心理学[M].西安:西安交大出版社,2007.
  [6] 徐静.新的起点与觉悟[J].《国外文学》,2004:(1).
  [7] 侯清恒.透视人性弱点[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