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清明,人们大多都会立刻想起唐朝杜牧先生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来。清明时节乍暖乍寒,在这茫茫野外冷清的雨丝里,不能回头,不知前途,虽未迷失,却似迷失,触景生情,说来真是容易让人有点感伤呢。这个时候,让人企盼的,或许就是重新找回那温暖的滋味了。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一则感人肺腑的古代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公子重耳受奸臣陷害,在大臣介子推的保护下,流亡国外。有一天,他们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重耳饿的头昏眼花再也无力走动。介子推就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重耳吃完后问肉是哪来的,介子推告诉说是自己腿上的肉。重耳感动的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你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要多想些治理国家的方法,希望你以后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后的第十九年,终于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文公,后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他把流亡时期跟随他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封赏了,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于是,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不见介子推出来。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离开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穿在脚上,望着它哀叹:“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宝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清明清明,天地清明。到此时,清洁明净的春季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形声字清从水青声,青是东方的代指,青是代表东方的天神。照临四方曰明。今年的公历四月四日,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时,是清明节气的开始。《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 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帝京岁记胜》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 清明矣。”《岁时百问》也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本来清明应该是夏历三月份的节气,可是今年2004年闰二月,也因此这一年的清明节留在了二月份。
清明之时,历来是怀念逝者的日子,今年的清明又恰逢周末。往者虽逝,可是有德于后人者,常被人怀念。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后人世世代 代都在这个时节纪念他们,据说一直到今天,人们都还在祭祀他们,虔诚之举,令人感动。也巧,西方人的复活节也正好在清明节气里。前几日看新片《耶稣受难记》,讲耶稣为了救度人,承受了酷刑折磨。一个神来救人,人却残酷的折磨其救命恩人,让其在自己亲手制造的巨大痛苦中,在自己狂热的仇恨和讪笑里死去。看着耶稣被折磨的浑身鲜血淋漓,我想起了当前在中国大陆正在遭受着更加残酷镇压的那些大法弟子们。他们不跟耶稣一样吗?一边在救人,一边却在被自己要救的人摧残。
清明除了怀念逝者,还可以踏青。怎么踏青?到郊野游玩。清明踏青习俗由来已久,唐朝时,长安妇女就到郊野春游。杜甫《丽人行》有证:“三月三日天 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对于现代人来说,在这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的好时节,远离都市的喧嚣,或踏青郊野,或登山远眺,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乃是人生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