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阔故事汇 >> 中华饮食文化

第五章达斡尔族食风

  达斡尔族集居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约 8 万人。过去以肉食为主。长期 以来,由于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达斡尔人的饮食也逐渐转变为以粮食为主 了。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渐多起来。 一、日常食俗
  达斡尔人的主食是稷子米、荞麦、燕麦。几乎家家都养奶牛,喜食各种 奶制品、牛、羊、猪肉,并经常猎获飞禽走兽,如野鸡、野鸭、飞龙、野兔、 野猪、狍子、堪达 等。
  善用煮、炖、烤、腊等烹调方法。野菜、野果也是他们的饮食原料之一。
  稷子米,分生熟两种。熟米的制法是将带皮稷子放锅内熬熟,取出后放 在鄂尔古(火炕)上烤干,磨成米,就成为颜色红黄的敖苏木(熟稷子米), 可做成干饭、稀粥、炒米等食用。西哲英(生稷子米)烤干后可直接做成米 饭。这种米饭色泽发白,软糯香甜,十分可口,达语称“拉力”。食用“拉 力”时要盛入碗内,用筷子在饭上扒出一个乒乓球大小的坑,将黄油、白糖 等佐料放入坑内,再用筷子夹“拉力”蘸着吃。“西哲英”还可磨成面粉, 作成油饼,味美可口。
  荞麦,达斡尔人称为“蒿勒”,食法多样。荞麦去皮后可熬粥,称荞麦 粥,吃时要加上牛奶、狍肉块,老人最喜食。把荞麦炒熟磨成面,叫“哈鄂”, 常拌上酸牛奶食用。
  外出的人常带上“哈鄂”做为干粮,食用方便。若将荞麦蒸熟,去皮, 做成饭,叫“阿拉莫巴达”,也是达斡尔人的日常食品。“达勒巴达”(荞 面条)是种鲜美异常的美食,制作它时要用一种叫“达勒”的工具(用牛的 肩胛骨凿出一个个筷子粗细的小孔。现在多改为木制的了)。做面条时要把 和好的面团放在达勒上,挤压成条下锅,熟后捞出,凉水冲凉,用滚热的肉 汤冲面条吃。肉汤多用飞龙、野鸡、沙鸡或小鸡煮制成,味鲜咸。达家常用 来招待客人。把荞面和成团,揉成长 30 厘米左右的圆柱形,用快刀削成薄而 细长的扁条,煮熟后捞出,配佐料吃,称“削面”。削面滑爽柔韧;味道鲜 美。还有一种“杯子饼”,达家称做“徐英乌吐木”,制做时要把荞面团捏 成小碟子大小(似茶碗状的饼),放到菜汤里煮熟,捞出后再佐菜肴食用。
  燕麦,达家也常食燕麦。将燕麦熬熟烤干,磨成米,做成饭,叫“夸林 波巴达”。若把米粒磨细,则称“哈因特尔”,可泡牛奶食用。哈因特尔还 可随身携带,当零食吃。用燕麦煮制的粥,称燕麦米粥,也是达家日常饮食 之一。
  用小米、稷子米、芸豆放到一块煮,便可做成豆饭,香美可口。
  达家的副食品也很丰富多彩,达家每逢杀猪宰羊都习惯邀请亲友邻居共 同享受。下面介绍几种:
  手把肉 达家称“阿米厄”,是他们最爱吃的一种肉食。不仅平时吃, 也是年节待客的必备食品。做法很简便,把牛羊或猪、狍等动物的带骨肉切 成大块,放到沸水锅内加上佐料煮熟。食用时一只手拿肉块,一手拿小刀, 随意割取,蘸上韭菜花末、白菜末、咸肉汤食用。往往要以酒助兴。
  飞龙汤 这是达家餐桌上的美食。他们把猎获来的飞龙鸟择洗干净,入 锅内煮,烹好的飞龙其肉白嫩细腻,似刚出锅的豆腐脑,鲜美无比。
  奶食品(牛奶及奶制品)是达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除饮鲜牛 奶外,还喜欢吃奶茶、奶泡饭、牛奶面片汤、酸牛奶等。
  奶茶 当地称“苏蒂切”,是用糜子米加牛奶煮制而成。喝奶茶时要配 上“希日厄勒”、“霍日乐格”、“巴特瓦特”等点心吃。
  蔬菜,分家种菜和野生菜两种。
  家种的有白菜、豆角、角瓜、芸豆等及家庭自制加工的酸菜。特别是达 家用芸豆、白菜、酸苹、野韭菜、野芹菜等一同煮制的汤,色鲜味美,非常 可口。
  达家长年喜食一种风味小菜——“菜末”,色泽淡绿,味辛咸而清香。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要制做此菜,主要原料是白菜叶,将其洗净切碎,加 上去籽的青椒、大蒜瓣、芹菜梗,放入食盐,用石碾子碾成碎末即成。这种 小菜便于贮存,四季可食,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有去暑、解毒、开胃之功效。 达家常用它当佐酒小菜,蘸水饺吃,也有的把它做为烹炖肉食的调味品,别 具风味。
  野苹,有野芹菜、野葱、黄花及木耳、蘑菇等,还有一种老幼无不喜食 的野菜——“昆米日”,即柳蒿。此菜叶细长,表皮光滑明亮,是一年生草 本植物,因多生于河边柳丛里,故名柳蒿。据说此菜有去火解毒之功。“稷 子米干饭、昆米日菜”是达家的代表性饭食。
  无论是家种蔬菜,还是野菜,达家妇女都能用她们那灵巧的手制成干菜。
  豆角丝 妇女们常用一种特制的小刀把一根根扁豆翻来倒去地削,再用 手一抖,便成了一根一两米长的细纸条般的豆角丝,挂到绳子上晒干后编成 辫子,长年食用。可单独炒食,也可同肉一起炖着吃。
  角爪丝 鲜角瓜剖成两半,去瓤后用刀片一圈圈连着削下去,便成了长 长的瓜片条,晒干后贮存至冬季食用。
  “昆米日”也可晒成千,多是初夏时节采摘,晒干后贮存起来,多在冬 季食用。食用时把它洗净煮熟,挤去水,剁碎,放进半熟的饭豆锅里,加上 肉片、荤油、盐、水,文火炖熟,味道清香,营养丰富。
  野果,达家善于食用各种野果,如“乌力热”(山丁子)、稠李子、榛 子等。
  山丁子馅饼 把红色的山丁子洗净、晒干,碾成粉,加上白糖,用面粉 做成馅饼,味道酸甜,外脆内软,小孩子最爱吃。
  “梅乐瓦特”与“乌力热瓦特”,用稠李子(颜色黑亮)做原料制成 的点心叫梅乐瓦特。做法是把稠李子晒干,磨成粉面,拌上白糖,浇上热猪 油,凝结后切成块食用。若改成用山丁子粉做原料制成的点心,则叫“乌力 热瓦特”。 二、岁时食俗
  达家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春节,称为“阿聂”。每年腊月,达家就早早做 起节日食品来,如“熬如乌图木”(小米面蒸糕)、“巴勒乌图木”(白面 苏籽馅饼)等。阴历腊月初八,家家开始杀猪,同时还要用猪血做“血肠”, 无论哪家做血肠,都要盛一碗分送给亲朋邻居,表示新鲜食品大家都来尝尝, 同时还有点炫耀自己的血肠做得技术高超之意。血肠的做法是:猪血内放适 量凉水,加上葱、姜、蒜末、盐、花椒粉、胡椒粉,再把猪肠油、肺叶、肝、 脾、瘦肉剁碎后一起放入猪血中搅匀,灌入洗净的猪肠子里(不能灌满,以 防破裂),用绢系上两头,雨清水煮熟即成。
  除夕夜多吃手把肉(过去多是狍子肉煮制的,现在为猪肉),配上韭菜 花、蒜、盐、辣椒、葱花、酱油等作料。现在,有的人家还放上麻酱、香油 等。吃时要举行一个仪式,由家中最年长的男人用刀切一条“瓦琪”(尻背 肉),举起斟满酒的杯子,用食指沾上酒,向空中右上方弹三下,口念祝词, 吃下“瓦琪”,喝干杯中的酒。仪式完毕后,全家人再一齐动手吃喝。吃完 手把肉后要祭祖、祭神佛。玩到深夜回家喝奶茶,吃点心。点心一般是“希 日厄勒”、“霍日乐格”和“巴特瓦特”。“希日厄勒”是一种发面油饼, 类似回族的“油旋”。是以白面、碱、矾为原料做成的饼,经油炸制而成。 上面带有达斡尔族特有的花纹,象征吉祥。“霍日乐格”是用小米面、猪油、 白糖为原料制成的。把小米面炒熟,拌上白糖,浇上刚烧沸的猪油,拌匀, 摊平,待凝固后切块食用。其大小如饼于,象征着和睦、团结。“巴特瓦特” 是用苏子、猪油、白糖制成,做法同“霍日乐格”差不多,象征富裕。 三、礼仪食俗
  达家很好客。客人一到,盛情的主人则要端出“菜末”,配上四个小碟 来款待客人。吃饭时要让老年人、客人先吃,以示尊敬。如有贵客,大多吃 手把肉,并将血肠放在手把肉上,客人先开刀切一块吃,再喝三盅酒这是对 客人最尊敬的礼节。如果家人同客人一块吃,最先开刀切肉的则是家族中最 年老的人,然后全家才能食用。手把肉一般分三种,第一等肉称“瓦琪”, 是给贵客吃的;第二等肉称“达勒”(是肩胛部位的肉);第三等肉称“搜 济”(胯部的肉)。二等肉和三等肉配上其它部位的肉(如肋条、肘子等) 是用来招待一般客人的。
  达家男女订婚后,男方第二次认亲时要给女方送去一种油饼,是把生稷 子米烤干后,磨成粉做成的。
  结婚时,也要杀猪,吃手把肉、血肠。另外还要吃“梅乐瓦特”和“乌 力势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