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阔故事汇 >> 中华饮食文化

第五章黑龙港流域及滨海平原食风

  该地区大致包括沧州、衡水和邢台地区的东部。滨海平原系指华北平原 东部海滨,大致包括昌黎、乐亭、滦南、丰南、唐海、沧州东(黄骅、海兴) 至盐山一线。黑龙港流域东以运河为界,西以子牙河、滏阳河及衡水、任丘 县间的古黄河缓岗为界,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直至天津静海县的贾江洼,其 间又有一系列的槽状洼地、碟形洼地、河旁洼地。由于子牙河、南运河床不 断淤高,黑龙港地区更显低下,排水不良,成为省内旱、涝、盐碱灾害的多 发区。民谣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又说,“淹了收蛤蟆, 旱了收蚂蚱,不淹不旱收碱圪巴。”所以,解放前这一带人民过着“涝了吃 小鱼儿,旱了吃地梨儿(一种草本野生植物,根茎如枣大,内含少量淀粉)” 的艰苦生活,50 年代以后,当地人民大搞水利建设,改良土壤,使大面积土 地盐碱变轻,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改变了从前“糠菜半年粮”的状况。一般 稀食以山药(红薯或地瓜)、玉米面粥为主,干粮以玉米面、高粱面、糠面 窝窝头、贴饼子为主。晚皈常常是焖一锅山药,或吃中午剩的凉山药。三顿 饭干稀搭配,不少地方已由以玉米面为主食改为以白面为主食。副食有肉、 蛋、奶等。 一、日常食俗
  在主食中,干粮的品种主要有窝窝、锅贴饼子、卷子等。窝窝(窝头、 窝窝头)原料是玉米面、高粱面、稷子面、谷子面或小米面。成品有发面、 死面两种。死面指不发酵的,用沸水烫一下,和匀后捏成圆锥形,再用拇指 在底部捏一个窝儿,入笼蒸熟即可。有的为了吃起来有味儿,还在面中加一 点盐和葱花,也有掺上野菜、榆钱、豆腐渣的。发面窝头是指先用酵子发起 后再加进面子,用水和匀而蒸熟的。做锅贴饼子的面与窝窝头相同,和好后, 用两手将其拍成一个个椭圆形饼子,贴在热锅帮上,锅底加水,盖严锅盖, 半蒸半烙,熟后用铲子铲下来(一面有焦黄的硬壳)便可食用。卷子一般指 馒头、馍馍,用小麦面粉做成。做法是先将面粉发酵,揉制时加入干面。过 去卷子坊里用木杆子压,把面和得很硬,蒸熟后筋道耐嚼,俗称“呛面卷子”。 其形有麦粒状、圆柱状不一,一般人家多用手揉成圆锥形。有的人家花样翻 新,把它制成油盐卷子(花卷儿)、金银卷儿(在发酵好的白面饼上摊一层 和好的玉米面,卷起,切成长条段,入笼中蒸熟即成)等。稀食有面条、馇 白粥、稀饭、拌疙瘩等。面条吃法有多种:夏天常吃干挑面——加卤汁的叫 浇卤面,加芝麻酱蒜泥的叫麻酱面、麻汁面;春秋季节吃清汤面(原汤面, 面条煮熟后,在原汤内加葱花、芫荽、酱油、醋等作料混吃),还有与北瓜、 豆角和其他蔬菜加油盐作料一起混煮的热烂面,有用细高粱面外包硬白面擀 成的红心面等等。该地区的杂面最有特色,其制做过程是:把绿豆轧成豆瓣, 用水捞一下,略晾,上碾轧,过细罗,成细杂面。做面条时,把细杂面加水, 调成硬面块,擀成极薄的片,再切成极细的条。正如当地一首歌中所唱:“俺 大姐,会和面,和的面,像石头蛋;俺二姐,会擀面,擀的面,像桑叶片; 俺三姐,会切面,切的面,像条线;俺四姐,会下面,下到锅里旋溜转;俺 五姐,会挑面,挑到碗里像莲花瓣。”始创于清康熙年间的饶阳金丝面远近 驰名。《深州风土记》载:“斤面千六百刀,面细如丝。”做这种杂面,要 把豆面、白面、蛋黄、白糖、芝麻、香油等按比例配好,和成面团,擀成纸 一样薄的面片,稍晾一下,叠好切成丝,再经晾干,成半透明、淡黄色的细 丝,犹如金丝一般。食用时在汤内加入肉桂、胡椒等,味道鲜美,清爽可口, 营养丰富,且有开胃、祛寒、解表之功效。馇白粥是把糁子面(多以玉米磨 成,也有用高粱面磨制的)均匀地撒到沸水锅里搅匀,用文火煮熟。农家多 以此为主食。馇粥时常加些山药(红薯)块、蔓菁段或其他蔬菜,故又称“菜 白粥”。
  稀饭专指小术饭。内加蔬菜、山药、蔓菁、疙瘩(类似甜菜根的一种菜) 的,多称“菜饭”;内加杂面条的,被称为“杂面菜饭”,还有一种叫“糗 饭”的,是用小米加适量水煮成的无汤稠饭。妇女坐月子常吃粮饭加芝麻盐, 营养丰富又易消化。拌疙瘩,俗称疙瘩汤,有白面疙瘩、高粱面疙瘩、玉米 面疙瘩等多种。还有一种叫米疙瘩的,其制做过程为:用清水将剩小米饭捞 一遍,控干水分,拌上白面,使米粒分离,外面滚上一层白面,放进沸水锅 里煮熟,在原汤内加入油、盐、酱、醋、葱花、芫荽等作料。该地区副食比 较贫乏,种类比较单调。旧时以“老红咸菜”佐餐居多,几乎一日三餐离不 开。此外还有酸菜、调合菜等少数几种。老红咸菜的制做过程是:取当年秋 后收下的萝卜、芥菜疙瘩、胡萝卜、萝卜缨等,放在大缸里用盐水腌,次年 春天捞出,晾至半干,把腌菜的咸汤放锅中煮沸,然后把腌好的萝卜等置沸 水汤里煮熟煮软,焖一夜,捞出后控净汤水,存放起来,常年食用。制酸菜 的原料多为芥菜缨,入锅中煮至八成熟,捞出控去水分,置缸中,一层菜, 一层盐,再放一层萝卜丝,装满压实,倒入小米饭汤(滤出熟米粒后的汤), 封口,捂 20 余天即可食用。调合菜是一种现吃现做的杂菜,做法是将菜豆角 煮熟,捞出切段,然后与黄瓜丝、菜瓜条等合在一起,加入麻酱汁、蒜泥、 油、盐、醋等,调拌均匀即成。此菜多在夏天吃卷子时食用。许多人家在待 客时还常常设法吃“熬肉菜”,其制法是:将白萝卜切条或将白菜切段,加 豆腐、粉条等共熬成素菜,然后单炒肉片。吃时,先将素苹盛进碗内,上面 加肉,俗称“苫帽子菜”。汤类中一般以葱花汤、鸡蛋汤两种为多。葱花汤 也叫清汤,在沸水中加葱花、芫荽、油、盐、醋等即成。沸水锅里撒蛋花, 再加上粉条、黄花菜及各种作料,即成鸡蛋汤。
  滨海地区及泽、洼、淀周围水产品较多,诸如鱼、虾、蟹及藻类植物等。 这里的居民爱吃虾油、虾酱。做菜时,无论煎炒或凉拌,均以此调味。渔民 们吃鱼很讲究:在船上煮熟的鱼,只吃鱼的一面,禁忌翻过来吃另一面,俗 谓“翻鱼身子要翻船”。当然,食用水产品只是一部分居民,还有相当一部 分是吃粮食的。如地处渤海之滨的昌黎县,《地方志》中就有如下记载:寻 常食品以高粱小米为大宗,玉黍蜀(玉米)次之,黍稷稗米又次之,至于粳 米、麦面只为款待宾客、庆贺年节之用;居民春令碾黄豆和咸盐作酱或熬酱 油,又磨作水干豆腐两种以佐食,别用黄豆以榨油,还以红豆、白山豆磨作 粉条,秋末用盐及萝卜、芥菜缨腌之,皆每饭必需之物。 二、岁时食俗
  这一地区的节令食俗比较简单,一般过春节、农历二月二、腊八和腊月 二十三。
  春节  要吃饺子。“大年三十吃饺子——没外人”、“大寒小寒,吃饺 子过年”是流行很广的俗语。饺子皮有多种,除白面皮、杂面皮外,还有用 高粱加榆树皮轧面做皮的。饺子馅不一,有猪肉白菜馅,牛丰肉大葱馅,还 有白菜、萝卜、豆腐、粉条、鸡蛋、炸果子等做的素馅。民歌《卖饺子》唱: “葱丝儿、姜丝儿、牛肉丝儿,清酱、香油调馅子儿,真正好气味儿嘞!”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早晨要吃饺子与面条一起煮的食物,称“龙拿珠 (猪)”,象征龙抬头。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早晨要喝腊八粥,一般用黄米面加枣煮成,又稠 又黏,做主食用。
  腊月二十三  是日要祭灶,供糖瓜。这一带造饴糖者很普遍,原料为黄 米、麦芽,将其熬成糖稀,呈棕色,然后以小木棒搅成白色,硬度随着增大, 遂制成糖瓜,或用它蘸糖葫芦食用,儿童尤喜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