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阔故事汇 >> 中华饮食文化

第二章南昌地区食风

  本区以南昌市及其市郊南昌、新建、进贤、安义等县为主,兼及宜春、 吉安、南丰等周围广大地区。这些地方地处平原,不仅气候温暖(夏冬季长, 春秋季短,四季较分明),而且河流纵横,田湖相依,土壤肥沃,有着丰富 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这里鱼类品种繁 多,鱼肴制作特别讲究。吃鱼有“春鲶、夏鲤、秋鳜、冬鳊”之说。 一、日常食俗
  本地区以稻米、小麦、甘薯为主粮,常年以米饭、粥为主食,并辅以其 它面点、羹、米粉等。城镇居民喜食晚米,乡村百姓则多吃糙米饭。但各地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有些贫困地区如安义、宜春等地,仅以米粟薯芋为主食。 近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甘薯(当地称番薯或红薯)已不再是人们 日常生活中的主粮(个别贫困山区除外)。
  甘薯的吃法很多,人们一般喜欢煮或烤。煮甘薯无须加很多水,可在烧 煮过程中再续加适量的水,这样煮出来的甘薯既软又香。烤甘薯须用特制的 烤甘薯炉,烤制的时间也较长。烤出的甘薯,薯皮焦黄,薯肉质嫩喷香,比 煮制的甘薯味道还要好。除上述食法外,人们还经常选用优质的甘薯,加工 制成甘薯干,其法与别处不同:将选好的甘薯先放在通风处晾一晾,洗净煮 熟,切成片,叠贴捆扎,入蒸笼中,加香料、调料,以猛火蒸。再取出摊晒 成干。甘薯还可制成淀粉、粉丝,也可酿酒。
  米粉是本区常见的一种食品。宗山人制作的米粉粉质细白,久煮久炒而 不糊,上口糯韧。这种米粉制作工序复杂:先将米侵、磨、滤干,经过采浆、 捏团、蒸果、碾团、晾干、漂洗、摊干等过程。米粉的食法很多,吃时将米 粉煮熟,可做成汤粉、炒粉、凉拌等花佯,风味各异。汤粉,其味在汤,多 以鸡汤、肉汤、猪骨汤共煮之,粉爽汤鲜;凉拌粉,用香葱、姜末、蒜泥、 麻油、酱油、味精、精盐及花椒粉等调和成调味汁,用调味汁拌粉,常在夏 秋季食用,当地人还喜欢加黄瓜配食,味道更好;炒粉以牛肉炒粉为佳,也 有用猪肉代替牛肉的,味道也不错。据说,南昌人烹制牛肉炒粉的历史起码 也有几百年了。不过,过去只在逢年过节时才吃牛肉炒粉,平日并不烹制。 烹制牛肉炒粉很讲究,首先得把浸好的上等米粉沥干水,将牛肉切成细丝, 配上辣椒、生姜、葱段等,然后将辣椒入油炸一下,放牛肉下锅,边炒边加 上汤、酱油、盐,下米粉。待收干汁后,加菜油继续炒酥,下葱、姜,炒至 有煎香味即可。成品肉嫩、粉软、味鲜,百吃不厌。
  饼糕类也是本地区人民的主食,品种很多,主要有海参饼、糖饼、大回 饼、南昌煨牛肉月饼、状元糕、海棠糕、菲子头糕、龙兴铺灯芯糕、发糕、 社团、印花 子、“招子”、酒糖丸子等。
  海参饼 起源于广兴府,流传到南昌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了。选用面粉、 白糖、饴糖、食油、碱等,经几次配料、搅拌、发酵,揉搓成两个圆桔样饼 坯,精心制成。大回饼特别为南昌附近方圆几百里的群众所喜爱。从前,每 逢农历八月至十月,成千上万的群众要到南昌西山万寿宫朝先,在敬香、朝 拜之后,总要买些大回饼带回去。一是因为朝拜期间须吃素,二是带回去送 给亲友。大回饼以白面、白糖、杀油为主料,加进芝麻、香葱等,中空有馅, 味道甜香。
  状元糕、海棠糕 系用大米研磨成粉,加水和成粉团,再入刻有飞虫走 兽的木模中敲印出来,上蒸宠蒸熟即成。木模上刻有“状元”二字的称状元 饼,刻有海棠花状的称海棠饼。
  社团 这是一种类似糕样的食品,据说为防止扭伤腰而食用的。南昌附 近一些县区,每年春季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社团吃。制法与糕极相似,在揉制 粉团时,掺进一种草汁,故颜色呈青绿色,有一定食疗效果。现在人们大多 用芥菜叶汁来制作。
  “招子” 其制法是:取晚米磨成粉,加水和匀,揉成团,加少许白糖, 挤成珍珠大小的小丸子,每十来只为一组,堆成塔形,上锅蒸熟,食之软韧 有回味。
  在副食上,本地区群众喜食水产、鸡鸭、狗肉和豆制品。在菜肴上,有 以南昌、宜春、吉安风味为代表的地方菜肴。本地区菜肴的特点是用料广泛, 味浓,油重,原汁原味,主料突出。烹制菜肴时喜欢采用整鸡、整鸭、整鱼 或整块的“猪蹄花”(前腿肉),用来红烧或清炖。制法上以烧、焖、蒸见 长,在风味上偏重咸、香、辣。南昌菜来自民间,有一个由粗到细、由细到 精的过程。
  南昌人有句话叫“无鱼不成席”,反映了南昌人的食俗特点。
  在南昌,银鱼、甲鱼很受群众欢迎。银鱼主要产于新建、进贤县。此鱼 又称“胎残鱼”或“残鱼子”,细长光滑,呈肉色。银鱼的食法很多,可烧 烩,可与豆腐一起熬汤,也可用面粉拌匀油炸,南昌人还特别喜将银鱼去内 脏洗净,用盐腌过晾干,成为银鱼干。食用时将银鱼干炸成金黄色,与红椒 丝、姜丝、甜米酒、酱油、味精、少许水一起红烧;也可以与肉丝同炒,加 香醋、麻油、胡椒粉、丁坊酒、自糖调味,味美鲜香,十分诱人。
  南昌甲鱼肉味鲜嫩,营养价值极高。南昌人认为甲鱼性凉,有清热解暑 功效,因此嗜食成癖,市场上居为奇货。食用时或烧或炖,为高档酒席上的 佳肴。象砂钵甲鱼。汁浓鲜香。家庭中也常制作:将剖好的甲鱼洗净放入砂 钵,加猪油、酱油、甜酒酿、姜片,用旺火烧沸,再改小火焖至酥烂,放葱 段、味精、麻油即成。此菜冬季趁热食用尤佳。
  春夏之交,南昌市郊各县,盛产鳝鱼、鳅鱼。人们这时常披星戴月,打 着火石灯、手电筒,在稻田边捕捉黄鳝、泥鳅,制作各种美味菜肴。如黄鳝, 可烹制“莴苣鳝鱼片”:将去骨鳝鱼片成斜刀片,莴苣叶揪段,生姜切细末, 先炒莴苣,再煸鳝鱼片,加姜末调味,焖片刻,拌入莴苣,淋香油与醋即成。 民间喜将鳝鱼用净水养几日后再宰杀,而且不洗去鳝鱼血。据说,鳝血可以 滋补身体。事实上,洗去鳝鱼血的,味道的确要逊色得多。鳅鱼的制法更妙, 制作前,先取一盆冷水,放入鳅鱼,打入蛋清(或用净水)养一二天,待鳅 鱼排出污物后,洗净。将砂锅放在微火上,加上汤,把整块老豆腐和活鳅鱼 同时下锅。汤热,鳅鱼往豆腐里面钻。炖 30 分钟后,加入姜、笋、红萝卜等 配料,少顷即端砂锅上桌。只见锅内汤清如镜,豆腐鳅鱼交错,味鲜可口。 这便是南昌民间的佳肴“鳅鱼钻豆腐”,也叫“乱箭穿心”。
  此外,还有桂鱼、青鱼、草鱼、鲫鱼等,或炖、或炸、或蒸、或炒,均 是南昌人的“拿手好菜”。南昌人还特别往重吃“旺”补“淡”,即在鱼上 市时,贮存一些,或腌或晒,待淡季食用。
  南昌各地还喜欢吃虾仁,常做的菜是“青豆炒虾仁”。此菜青豆呈青绿 色,虾仁白色,寓意做人要清清白白,是少见的“寓情明志”菜。此菜还常 加些干红辣椒末,则色更美。青豆炒虾仁清鲜、滑嫩,食而不腻。
  水产中有一种水草——藜 。阳春三月,南昌人常用藜 炒腊肉吃。俗 话说:“鄱阳湖里的草,南昌城里的宝”。取藜 除去根叶,将嫩茎掐小段, 腊肉切丝。在腊肉炒好后加入藜 段及韭菜段、干辣椒末,煸炒一下下汤料, 起锅前淋麻油。此菜中腊肉色红干香,藜 青脆爽口,还带有一股特殊的清 香味。
  每年立夏节前后,南昌等地的群众,喜欢烹制“米粉蒸肉”。米粉取大 米加八角、桂皮等香料,入锅炒熟,研磨成粉;将五花猪肉切厚片,蘸上酱 油、白糖、料酒、味精,滚上米粉,码在碗内,上笼蒸烂,翻扣在盘内即可。 有的人家在制作术粉肉时,还拌入适量豌豆,使此菜既有粉香,又有豌豆的 清香,别有风味。
  冬令之际,南昌人喜食狗肉。狗肉的食法很多,可炖、可烧、可卤。常 见的方法,是用砂钵悯炖 Jl 将狗肉剁方块,稍煮一下捞出沥干,用油略炒, 放人于椒、姜块、葱段、甜酒酿、酱油、白糖、陈皮、八角、桂皮等,放进 砂钵内,置炭火上焖至酥烂,放味精、淋麻油、撒胡椒粉上席。狗肉酥烂, 汁浓,香醇味鲜,是冬令的补品。南昌人认为吃了狗肉,浑身作热,不怕寒 冷。
  鸡也是南昌地区民间筵宴必备的菜肴,当地饲养的廉乐鸡肉味鲜美。相 传,晋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有人将此鸡作为贡品进献,晋武帝特赐名 “康乐鸡”。经多年选育,此鸡嘴黄、毛黄、皮肤黄,又名“三黄鸡”,营 养价值高。当地人嗜食此鸡,并常以此鸡馈赠亲友。此鸡可清炖、可红烧, 能烹制出各种美味佳看。象“干贝封金鸡”、“手拉鸡”、“红松鸡”、“布 袋鸡”、“新雅鸡”、“犬阳鸡”、“洪都鸡”、“肥肠烧鸡块”、“冬菇 煨鸡块”、“芙蓉鸡块”、“琵琶鸡腿”等。
  在江西水乡,人们喜食鸭子。著名的鸭菜有炒血鸭、馄饨鸭、板九黄焖 鸭、芙蓉鸭片、佛手鸭腿、柴把鸭、三杯子鸭、菜心烩鸭掌等。群众普遍会 腌制鸭子,作成板鸭、卤鸭、烤鸭等。
  豆制品在南昌人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见的有酱豆干、油炸豆干、 白豆干、豆腐条子、豆泡、豆皮、豆腐等,品种多,质量好,可烧、可炒、 可打汤,用途甚广。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制作合作豆腐、新雅豆腐、一品豆 腐、口袋豆腐、炒豆腐花、白玉豆腐卷及韭菜烧豆干等多种豆腐菜。韭菜烧 豆干这道菜,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朝官僚朱金棵回瑞州府(今 高安具〕为母拜寿,他微服私访,特去南昌市瓦子角刘二饭店吃“金板搭银 桥”(金板指油炸豆干,银桥即韭菜的白梗)。在这里,他探知一大冤案, 为民伸了冤。当地百姓拍手称快,至今颂扬,也喜吃“油炸豆干饶韭菜梗” 了。南昌等地,秋冬时普遍制作豆腐乳,当地称为“豆耳”。方法是取豆干 加精盐、味精、辣椒粉,用稻草围严,令其发酵,再置于瓶罐中继续发酵, 即成豆腐乳。豆腐乳是人们早餐佐粥的佳肴。
  广昌县盛产通心白莲。此品以粒大色白、炖煮易熟、汤清肉绵、味美清 香、营养丰富、药用广泛而驰名中外。当地人喜用白莲加白木耳、冰糖熬制 “银耳莲子羹”,谓此羹能滋补身体。也吃莲子粥或将莲子加工成莲子罐头、 莲子面、莲子饼干等。
  本地的小吃多以糯米、糯米面及面类为主料,点心以松软、甜美、脆香 酥口、咸淡相宜为特点。
  冻米糖 这是丰城的传统名产。制作时,选洁白、颗粒长的籼糯米蒸成 糯米饭,再将饭晒成“冻米籽”。将冻米籽入油锅炸成米花,再将米花入糖 汁里拌匀,撒红柚丝或熟芝麻,摊平,用快刀切块分条,冷却后即成冻米糖。 此糖明亮,香甜酥脆。
  藕丝糖 以金溪县所产为最,相传明代万历年间,便有小贩串巷叫卖。 此糖选用当地所产金包银糯米和翠云寺马尾泉水制作,成品形如藕丝,外包 以芝麻、白糖、桂花、桔饼。
  白糖糕 解放前,南昌饮食店铺、大小茶馆多供应白糖糕、“二来子”、 馓子,茶客们喝茶时也吃这三种食品。白糖糕的制法是:将冻米粉舂细,过 筛,加绵白糖、上等糯米粉,用开水冲泡,搅拌成粉团,搓成三股,盘成圆 环,下锅用温油慢火炸,起锅拌入白糖。此糕色泽金黄,糯软,香甜可口。
  “二来子” 和面如油条面,但加矾、碱、盐的比例更大些。先制成油 条,过夜回软,再用温抽慢火重炸,使其脆香酥口。此食咸淡适宜,与油条 风味不同,江西农村,多有制者。
  馓子 其制法是:用糖、碱水和面,擀薄皮,用生粉作扑粉,切大片, 两片相合,中切一刀,反插拉平成麻叶状,下油锅炸成。成品色金黄,又酥 又脆。
  牛舌头 又叫“牛招财”,也是民间制作的一种传统点心。用白色和红 色糯米粉相配,再用白糖、红糖分别搅成芯子与糯米粉相配,用红色糯米粉 (加红糖)镶边,中间呈白色,经油煎而成,甜香爽口。
  金钱吊葫芦 为南昌地区的风味小吃。取馄饨 10 只、手切面 75 克,先 下面条后下馄饨,熟后捞碗内,再将原汁骨头汤(汤呈金黄色)加在碗中, 然后放胡椒粉、葱、味精等调味品即成。面条细软,馄饨鲜香。
  蛋黄麻花 始于清代品香斋麻花店,最早系手工生产。该店适应江南人 喜糖、重油的习惯,逐步在生产甜味麻花的基础上,研制出蛋黄麻花,色、 香、味、酥均具特色。该店解放后并入东南饼家,继续生产蛋黄麻花。原料 用精白面粉、白糖、素油和鲜鸡蛋黄,营养丰富。
  猪血汤 南昌的街头巷尾,处处能见到出售猪血汤的饮食摊。猪血汤讲 究调味,要加葱花、姜末、蒜泥、辣椒粉、味精、盐、酱、香油等,取料新 鲜,质又嫩,故能擅胜一刀。
  木瓜凉粉 是夏日的凉食。原料是木瓜粉,现在则多用薯粉代替,将粉 煮成象稀饭,倒在木盆或水桶内,待凉后,即凝成豆腐状,吃时放碗内,用 竹片捣碎,加上薄荷冰、白糖、小麻油,凉爽可口,吃上一碗,暑气顿消。 江西人爱喝茶。南昌人历史上就有到茶馆里聚会的习惯。江南一带,要数南 昌的茶馆最多、规模最大。以解放前夕的南昌为例,当时人口约 20 万,开设 茶馆 200 多家,遍布在全市各个角落。在船山路一条街上,相距不到 300 米, 就有宝华楼、聚贤楼、陈源发三座大茶楼,各自设有 300 到 500 个座位。靠 闹市区有德春园、春园阁大茶楼,靠东、靠北还有福裕春、万花楼、四海金、 福兴润、杏花园等大茶楼。其中福裕春茶馆有南昌半员外之称。每天,从上 午 8 时到 12 时,下午 3 时到 10 时,茶馆中的茶客都是熙熙攘攘。他们有的 来商定红白喜事,有的来调解民事纠纷,有的来洽谈生意,还有的来联系劳 工等。茶馆中名茶飘香,常见的有庐山云雾、婺绿、井岗峰绿、定南天花、 宁都小布岩、丰城罗埠茶、饶绿、宁红、浮红、遂川狗牯脑茶等江西名茶。 品茶是一种享受,有益于身心健康。茶客乐此不疲,茶馆生意兴隆。老板为 扩大生意,还常请艺人来说书、演唱。有的书段子一说就是一年半载,也吸 引着新旧茶客。
  江西不少地方,如萍乡,人们不仅饮茶,而且在饮完茶水后,细嚼茶叶, 大概是舍不得丢掉这点清香吧!在万载等地,家家户户都会酿制美酒。据《万 载具志》载:“饮食,糯米酿为水酒,清明及冬至酿者尤胜,醇浓者不亚绍 兴烧酒。用黏谷酿,味特恶……”可见,民间群众很重视酿酒的选料和酿酒 时间。 二、岁时食俗
  春节 年饭菜看很丰盛,一般都有十多道菜。讲究的四冷、四热、八大 菜、两个汤。一般来说,炒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是必不 可少的。炒年糕寓意年年高升,红烧鱼表示年年有余(倘用桂鱼,则表示富 贵有余),炒米粉表示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饭表示八宝进财,煮糊羹 寓意年年富裕(对小孩则表示粘糊住口,不乱说话)。年饭的其他菜肴均可 以吃,唯独鱼不能吃,意思是有吃有余(鱼)。关于拜年,南昌地区流传这 样一句顺口溜:“初一的意,初二的郎”。意思是:初一儿女们要给父母亲 拜年,初二女婿要给岳父岳母拜年,去拜年还要捎带些年货孝敬老人,老人 则杀鸡宰鸭予以招待。拜年时,主人用瓜子、糖果、点心招待。
  “上七” 南昌地区时兴过“上七”(正月初七),有“上七”大过年 的说法,这天很热闹,同样要杀猪买鱼,摆丰盛的家宴,也邀请叔侄外甥诸 亲戚来家作客,从早闹到晚,真比过大年还热闹。远来的客人多要住上几日。
  端午节 除吃粽子外,还要煮许多茶蛋和盐水蛋吃。蛋分鸡蛋、鸭蛋、 鹅蛋等,蛋壳涂成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盛起来,挂在小孩的脖子上,意 在祝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在南昌各地,人们认为端午节预示暑夏 来临,疫病也开始流行,为了辟邪、驱虫、消毒,有插蒲、艾和饮雄黄酒之 俗。南昌县“五时插蒲、艾,午过收之;以艾溅雄黄酒洒地辟毒,以雄黄酒 涂儿额及两耳以避虫”。
  中秋节 中秋节习俗与其他省大体相同。南昌等地,此时金风送爽,桂 子飘香,柿子、白果、栗子、石榴、柚子等时鲜果品应市。其中柿子又红又 圆,群众认为它寓有吉祥喜庆、团圆完满的意思,故此果最受欢迎。
  重阳节 南昌地区重视重阳节,有久远的传统。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居 住在庐山山下,重阳节时,他从东篱下采来了菊花,却无钱买酒。正发愁时, 恰好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了酒,才使他度过了重阳佳节。故杜甫有诗曰:“每 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月至,自觉酒须赊。”清同治《广昌县志》 载:“九月食大豆,泛黄酒,插菊花,登高山。”此俗今亦然。重阳节还盛 行聚金饮宴。据《晋书》记载:东晋权臣桓温,曾于九月九日与群僚登高聚 宴,参军盂嘉的帽子被风吹落而竟不自知。桓温暗命孙盛作文嘲笑,孟嘉见 后,立即写了一篇文章作答。从而留下了“秋风落帽”的典故。著名的《滕 王阁序》也是王勃路过洪州,参与九月九日滕王阁盛宴的即席之作。今日重 阳节,举行盛筵的已不多见。 三、信仰食俗
  江西旧时信奉道教、佛教的人不少,其食俗与各地的道教徒、佛教徒相 似。
  另外,极重视祭礼。在宜黄等地,每一宗族必有一祖祠,规模宏大。春 节,族人不分大小,都要到祖祠拜祖,供水果、点心及鸡、鸭、鱼、肉,并 按丁分给焚饼吃。据清代同治年间的《临川县志》载:“冬十一月长至日, 以少牢记始祖于祠,惟谨。岁暮除夕,同堂之亲,合室共饭,毕,乃饮。设 五簋。酒数行,洒扫庭院,陈设昧爽,各具衣冠;诣祠拜先已,拜尊长,尊 长立受。卑行不得以齿贵废礼。清明扫墓,道路如织。民间皆用犬豕肥羊, 先路多以鼓吹。归而饮福,每有醉饱争斗之事。” 四、礼仪食俗
  1.社交礼仪食俗
  武宁县待客,以八人为一桌,有一道菜,盘中只有八块腊肉是瘦的,其 余的腊肉皆是肥的。一人只能吃一块瘦肉,多吃会被人讥为贪吃。而九宫山 一带招待客人时,最后一道菜必是一块重约 200 克的腊肉。客人无论吃得多 么饱,这块肉也是非吃不可的。大洞一带待客时,要上一道有八只鸡腿的菜 肴,但这道菜是不能吃的,因为鸡腿是生的。主人上这道菜仅仅是表示富有 和宴席丰盛。
  这种生鸡腿,本家不够,可以向邻居借,用过再归还。宴席最后还要上 一次鸡腿,带有汤汁,是可以食用的菜肴。
  2.婚姻食俗
  南昌等地婚俗,一般有议婚、订婚、行聘,结婚等程序。旧时的议婚即 所谓“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订婚时,男女双方互赠信物,一般还要摆丰 盛的宴席,酬谢媒人。
  行聘时,男方除送给女方金银首饰、衣服外,还送鸡、鹅、鱼、面点、 烟、酒;女方回送衣帽、靴鞋、妆奁及糕点等吃食。迎亲时,女方给每位迎 亲音端上一碗汤面,汤面中埋着三个秤砣蛋(南昌人视“三”为多,多有子 孙之意)。入洞房时,婆母手执两只斟满美酒的酒杯随入,令新郎新娘互饮 交杯酒。婚礼酒宴,菜品多达十几道、二十道。常见的烧烩菜是全鸡、全鸭、 全鱼,油重,味浓,稍辣。盘菜量大,以显示主人好客大方,此俗颇见南昌 食风的特点。新婚夫妇要一桌挨一桌地轮番敬酒。敬酒者先自饮,被敬酒者 如支吾推辞,则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人”。农村闹新房间得特别凶,夫妻常 双双被罚吃鸡头、鸭脚、鱼尾或被罚喝酒;有些地方还时兴“偷房”,即设 法偷得新郎或新娘的衣物,次日再由新婚夫妇备酒请客,方始归还。结婚后 第三日,新娘回门,也称“三朝”,娘家摆酒招待新郎。婚后一月称“弥月”, 有请亲友吃酒的习俗。亲友往贺,称“会亲”。
  3. 生育寿诞食俗
  遇到生该子的喜事,称为“添丁增口”,要喝喜酒。南昌等地,婴儿出 世,孩子的父亲立即去岳父母家“报喜”、“打姜汤饭”。诞生七天,外公 外婆给婴儿母子送鸡蛋(现在送奶粉)等食物及衣服,叫“开斋”,也称“送 七朝”。婴儿满月,家长要办满月酒,外公外婆送来各种荤素食物。金溪等 地,此日将鸡蛋染得五光十色,分送亲戚邻里。
  南昌等地,50 岁方可办寿。  60 岁后,子孙们则要置办酒席、寿桃、寿 面等,热闹者要奏乐迎宾。
  4.丧葬食俗
  民间办理丧事,要根据死者的年龄、辈份情况而有所区别。称 60 岁以内 丧者为短寿,超之则为“长寿”。给长辈办丧事很铺张,设灵堂,两侧放魂 帛奠帐,灵桌上有死者遗像及生前喜食的脯醯酒果。一般要设几桌甚至上百 桌酒席。出殡的前一天,用鸡豚酒醴祭奠。奠分早奠、午奠和晚奠。下葬前, 请“八仙”(扛灵柩的八个人)喝酒,必用特大的全鸡、全鱼、蹄花犒劳。 回灵后,用草扎火把,于墓旁烧三天,称“送火三日”,然后摆酒馔祭墓, 叫“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