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运用积极行为支持改善随班就读儿童行为问题

作者:杜玉虎 刘春玲



  2.5 评估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积极行为支持包含了以数据为基础的建立和评价干预措施的体系,这意味着有关变量的数据对干预措施有决定性作用,而且数据还被用来评价结果,以便在需要时调整干预方法。在收集数据与应用干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以为描述行为改变提供支持,而且也可以作为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时的依据。从这个角度讲客观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干预措施的正确与否,还决定了干预的结果是否有效。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包括记录目标行为的频率,记录各个因素,对相关人员的满意度测量以及对系统改变所涉及的扩展项目的评估。需要注意的是当干预措施实施之后应该及时观察行为的改变情况,行为改变如不符合团队既定目标,就应该停止干预并且立即重新开始新的全面的评估,以制定新的干预措施。
  
  3 积极行为支持在个体、班级和学校水平的应用
  
  由于积极行为支持的良好的操纵性和良好的融合趋势,其应用群体一直在不断扩大。而且它的应用范围也从个人扩展到了群体,在学校中积极行为支持可以应用于三个水平以支持和融合所有学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这些不同水平的干预措施都是为了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个人的积极行为支持计划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行为的方法。
  以班级为基础的积极行为支持系统全面提升课堂的功能,增加积极行为并且将问题行为减少到最少。当在全校范围内应用时,这种策略降低对个体支持的需求。学校范围内的积极行为支持系统为提升所有学生的积极行为建立了基础,为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的融合创造了有效的支持体系。
  3.1 个人积极行为支持
  对个别学生的积极行为支持为解决问题行为提供了一个解决的程序,以确认那些具有行为问题、需要帮助的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教育者可以确定特殊的行为目标和技能缺陷,然后发展个别化的支持计划。通过使用个人积极行为支持,可以在普通班中尽可能保留有行为障碍的学生,否则该学生可能会被送往有更多限制的教育环境中。(例如返回特殊学校,或者特殊班级)。个人积极行为支持计划由学生、家庭成员,特殊教育教师和其他有关支持人员组成的团队制定。该团队确定所关心的问题行为和他们想要通过干预使该学生达到的更广泛的目标。在对学生需要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理解的基础上,团队设计个别化支持策略。这策略包括对学生所处环境的调节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强调传授适当的学习和社会技巧,以及对训练程序的修正以提高学生的融合与成功。积极行为支持团队实时监控学生的进步并且在必要时做出修正。
  3.2 班级范围的积极行为支持
  班级积极行为支持系统用来创造使学生能够正常学习和最小化问题行为的环境。班级积极行为支持是学校积极行为支持的分支部分,同时可以用来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干预计划。
  班级积极行为支持对有行为障碍的学生的融合是不可缺少的。班级积极行为支持创造性的、结构化的支持性内容,在有些方面有点类似于特殊教育计划。教师们的反应都应该为积极行为的出现创造最有利环境。此外,班级积极行为可以支持并提升同伴的积极行为,同时为那些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积极行为的榜样。班级中的积极行为支持是由教师、支持人员和教室内的服务提供者,还有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协调组织在一起实施的。教师建立一个适于学习和有效减少问题行为发生几率的环境。典型的有效的积极行为支持班级的特点包括:经过精心设计的物理环境,清晰明了的纪律和规则,合适有效的指导,对积极行为的鼓励,对问题行为持续的威慑,传授亲社会能力,所有这些都使学生能在班级中有效的学习生活。班级积极行为支持中的教师使用学生行为和成绩的纪录来评估系统的效率,以及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
  3.3 学校范围内的积极行为支持
  有研究指出在学校范围内实施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如果缺乏一个系统的方法,那么使全体师生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全面接受是不可能完全的,并且会导致所有学生(残疾和无残疾)的成绩不良[13]。因此学校范围内的积极行为支持就是必须的了。学校积极行为支持是建立在几个核心主题之上的,包括一系列的特别的步骤,强调系统的改变,以支持有效的教育方式的使用。这些核心主题是:建设整个校园的文化,使之成为学生学业和社会成功的沃土;强调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依赖于直接向学生传授适当的技巧,同时也注重对环境的系统改变以支持积极行为;使用一种三层连续的积极行为支持以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积极地收集和使用数据以便评估和做出改变决定。
  
  4 对我国随班就读的启示
  
  积极行为支持强调以个人为中心提高个人及周围相关人员的生活质量,并且强调系统的改变和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联系我国随班就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现无论父母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态度、教师与学生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接纳程度、随班就读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随班就读的外部支持等等问题,都可以应用积极行为支持得到或多或少的解决。例如:积极行为支持对参与者的培训可以改善儿童周围的人员对其的不良态度,增进儿童的融合;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参与可以增加对普通教师的支持程度;对随班就读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有助于教师、同伴对其的接纳和教育实效的提高等等。究其原因在于积极行为支持的应用会增强和完善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支持,提高随班就读儿童与普通教育环境的融合。因此,可以预想积极行为支持可以在我国随班就读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也需要我们更多地研究积极行为支持,以利于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文宝.随班就读工作保障体系实验工作调研.中国特殊教育,2004,8:11-16
  2 Idol, Lorna.Toward inclusion of special education.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006,27:77-94
  3 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03,4:1-7
  4 韦小满,袁文得.关于普小教师与特教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接纳态度的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00,3:31-33
  5 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0,3:34-36
  6 钱丽霞,江小英.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4,5:1-5
  7 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及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3,2:65-69
  8 昝飞,谭和平,陈建军.随班就读学生行为问题调查.现代康复,2001,12:38-39
  9 Sugai G, Horner R H , Dunlap G et al. Applying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and 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in schools.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2000,2(3):131
  10 Carr G, Dunlap G, Horner H et al.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2002,4:4-16
  11 Lynette K C,Carol M D. Functional assessment. New Jersey: Person Education, Inc,2002.68-72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