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弱智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作者:金 星 韦小满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对DS儿童的亲社会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多种多样,这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法差异、被试的取样不同以及样本大小等因素造成的,另外被试的个体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或许对这样一些特殊人群,统计学上的标准应该更严格。总的说来,我们目前还不能断定DS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优于一般性弱智儿童,即使接受DS儿童总的亲社会水平比较好这样一个观点,其具体细节也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而和正常儿童相比,虽然表面看来DS儿童更具亲社会性,但也有可能是实验设置的情景过于简单所致,比如成人因弄伤手指而哭泣,这在正常儿童看来,应该是很不可理解的,所以他们多表示疑惑或者进行询问。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在Sigman和Ruskin's所设置的相对自然一点的茶会情景中,为什么DS儿童和不明病因的弱智儿童在分享、帮助和合作行为上表现相似了。
2.4 弱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正如正常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一样,弱智儿童的也如此,并且由于他们的个体差异显著,其作用可能更为复杂。已有的研究从智力(主要是认知水平)、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2.4.1 智力水平
Bacon等(1998)的研究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的表现不如弱智儿童和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弱智儿童和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均能注意到实验人员的痛苦表情,但不一定能主动做出亲社会行为,只是能回应别人的要求;而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在所有的实验中都表现出显著的缺陷,一些实验情景中,认知水平可以部分地预测低功能自闭症儿童的行为[5]。
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即那些智力水平低的个体,由于受智力水平所限,大部分无法充分理解实验情景,以至于在做出亲社会行为、回应亲社会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但是,一旦达到了某个认知和语言水平的阈限,智力水平看起来对儿童的行为反应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2.4.2 病因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发现,不同病因的弱智儿童的各方面特征存在差异,在亲社会行为方面也如此。如前所述, 在Walz等(2002)的研究中, DS儿童在大部分亲社会行为方面都要好于对照组儿童,如在参与小组活动上DS比AS和MR好,在遵守规则、分享和帮助他人上DS、PWS组比AS和MR组好,而AS儿童比其他三组儿童更快乐。而研究者通过患者在一些典型行为上的不同表现(6个问题行为和3个亲社会行为)来区分不同的综合征,结果也相当不错[11]。
从这些方面来看,病因无疑是影响弱智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除了DS以外,其他综合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并不多。
2.4.3 年龄和性别
目前还没有一项研究试图刻画出弱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态势。已有的研究中,有部分讨论了年龄和性别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有的发现性别和年龄与任何一个行为变量的关系都不显著[11],有的又发现女孩比男孩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与其诊断类型无关[5]。对于DS儿童来说,一些研究发现DS小龄组的微笑状况要好于不明病因弱智组和DS大龄组,且其微笑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降低[12],另一些研究则发现DS小龄组的表现则不如DS大龄组[8]。
总的说来,年龄和性别与弱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还不明朗,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年龄方面,目前仅仅是横断研究,还缺乏系统的跟踪研究,因此这种结果不统一的情况也可能是被试的个体差异产生的,即使进行了跟踪研究,由于弱智群体的异质性,其结果的普适性也值得考虑。而性别方面,这种状况也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引起的:人们对不同性别儿童的社会期望不同,这会影响研究者的研究设计,量表的题目选择,评定者的评定倾向等,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同。
3 对已有研究及培智教育现状的思考
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对弱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也十分有限,而且这些研究的结论莫衷一是,很难从中梳理出较为统一的结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另外,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智力落后的类型、病因都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其各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在教育中也更能对症下药,相对来说,亲社会行为方面的研究则比较粗糙,还难以对教育实践做出有效的指导。
另一方面,从目前的培智教育教学来看,人们更多关注于矫正或制止弱智儿童的不良行为,对他们积极行为的培养相对较少,面也较窄。在课堂上,老师忙于维护课堂纪律;在课间,老师则主要让他们规范一些基本行为,这些都还只属于亲社会行为中“遵守规范行为”这个较低的层次,较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例如互惠性行为与利他性质的行为的培养还比较少。分析原因,跟大家对培养弱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认识不够,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培养方法有关,而目前,国内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弱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忽视,则是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弱智儿童亲社会行为特征以及培养方法的研究,应当得到大家的重视,以期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Jacob A. Burack, Robert M. Hodapp, Edward Zigler. Handbook of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 1998.416-428
2 Lawrence J, Svery , Keith E. Davis Helping behavior among normal and retarded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1971,42:1017-1031
3 Eisenberg N., Fabes R..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Damon W.(Ed) Handbook of Psychology. 5th. New Jersey: Wiley Pr, 1998.701-747
4 Bender NN., Carlson JS.. Prosocial behavior and perspective-taking of mentally retarded and nonretarded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1982, 86(4):245-267
5 Alyson L. Bacon, Deborah Fein, Robin Morris, et al. The responses of Autistic Children to the distress of other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98,28(2): 12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