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智能不足儿童拾垃圾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
作者:刘盛敏
3 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到以下结果(见表一)。

运用SPSSV12.0统计软件包,对被试在不同阶段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如下:

表2数据显示,被试在不同阶段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x2=16.74(p<.01)。被试在干预期的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显著低于基线期,且在跟踪期的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同样显著低于基线期,这说明干预存在明显效果。被试在干预期的问题行为平均发生次数虽然高于跟踪期,但这并不代表跟踪期问题行为发生次数远远低于干预期,相反在干预后期问题行为发生次数是低于跟踪期的,但由于和干预前期的数据一平均,则高于跟踪期的平均次数。另外,跟踪期问题行为发生次数高于干预后期,说明问题行为有一定的反弹,但另一方面,它低于干预阶段总平均水平,说明干预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泛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关于改变智能不足儿童拾垃圾行为的可能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显著降低了被试课间拾垃圾行为的发生频次,说明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中度智能不足儿童的拾垃圾行为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
曲成毅等对太原市44例智能不足儿童进行3年系统的教育训练后,也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的适应行为有大幅度提高,这也说明通过正规的教育训练可以提高智能不足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4]。
4.2 关于改变智能不足儿童拾垃圾行为的干预方法
通过本研究的总结与反思,作者认为,对有拾垃圾行为的中度智能不足儿童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4.2.1 注重拾垃圾比赛团体活动等正向干预方式。本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干预基本采取正向干预方式,较少使用惩罚。如抓住了被试平时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组织拾垃圾比赛的团体活动,且这一活动容易让被试理解,易调动被试情绪,符合智能不足儿童的认知特点,原来被老师制止的拾垃圾行为现在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发生,有利于被试拾垃圾行为向正向行为转化。所以在比赛干预过程中,被试表现很兴奋,将拾来的垃圾不断扔进垃圾桶。从我们的观察来看,这种团体活动非常有效。
4.2.2 在选择强化物上,一定要因人而异。可以经过功能评估选择最适合被试的强化物,本研究中考虑到被试数的概念很差,没有使用代币制,而是选择了适合被试的消费性强化物(喜欢吃的食物)、社会性强化物(如老师的微笑、表扬)、活动性强化物(课间到操场上跑动、班会课上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类化强化物(小红花标示)。实验证明,这些强化物对被试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
4.2.3 努力做到家长和学校广大教师的的共同协作。本研究中,由于被试父母都是商人,平时对其疏于管教,当他周日返校时,问题行为又会增加。另外,由于智能不足学生迁移能力比较差[4],为了巩固干预效果,考虑到干预效果能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应努力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家庭内也能实施一定的干预与教育,达到家校共同协作。
4.2.4 行为改变后,在以后日常生活中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所取得的效果[6]。加强同学榜样示范监督和相互竞赛的作用,督促家长协助做好奖惩工作,形成教师、家长、同学的多维行为改变体系。智能不足儿童的自制力特别差,这项工作不容忽视。
4.2.5 辅之以医学治疗。此次行为改变技术对于智能不足儿童的拾垃圾行为效果较显著,但难以保证根治。究其原因,是因为该行为不是单纯的“问题”行为,与生理等因素有关。由于智力落后,智能不足儿童一旦形成问题行为就不易在短时间里完全改正。因此一定要辅之以医学治疗。
4.2.6 注重早期干预与治疗。对于智能不足儿童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尽早给予干预治疗和教育训练。目前智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康复实施机构有专门的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点、特殊学前班和幼儿园机构以及普通幼儿园[8]。研究表明早期的干预治疗能使大部分智能不足儿童的适应行为得到较好的发展,且其智力低下的程度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4]。
参考文献
1 曾家滨.高中职特殊教育班轻度智能障碍学生基本能力之研究.硕士论文.彰化:国立彰化师范大学,2002
2 胡佩诚等译.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77
3 Schloss P J,Sedlak R A,Elliott C,et al.Application of the changingcriterion design in special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982, 16, 359-367.
4 曲成毅,张秀玲,李河等.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特殊教育三年随访.中华医学杂志,1994, 74 (3):138-140
5 韦小满,焦青,金星等.弱智学生合作与分享行为的干预实验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5,11:3-6
6 祝新华.弱智儿童的行为矫正.心理科学,1994,17(1):47-51
7 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39
A Case Study on Intervention for the Picking
Garbage Behavior of A Student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LIU Shengmin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case study of intervention for the picking garbage behavior of a student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a special school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mainly include Positive Reinforcement, Negative Punishment, Picking Garbage Competition and Example Learnin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fter intervention,the subject's picking garbage behaviors decrease significantly in playtime,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picking garbage behavior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proper behavior intervention. Final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behavior chang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intervention behavior change case study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责任编校:杨希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