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周 红
3.3 美术治疗的结束阶段
当事人的行为、情绪等有了明显改善后,治疗师一般用1-2次会见来结束整个治疗。在此阶段,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事人回顾整个治疗历程,进一步巩固治疗成果。在治疗中,治疗师会采取各种方式来达到此目的,如鼓励当事人按创作顺序观看治疗过程中的所有作品,使其了解成长历程;或通过创作来表达因治疗即将结束而产生的焦虑、沮丧等情感。
一般而言,针对各种精神障碍、神经症等开展的“美术心理治疗”通常需严格遵守上述过程,且对治疗室的私密性要求也较高。而针对器质性疾病患者或正常人群所进行的“美术作为治疗”,对治疗过程的要求则不那么严格。如针对癌症、烧伤患者所进行的美术治疗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在病房等开放的环境下开展。此时,美术作品既被用于评估当事人的身体状况(患者会在美术作品中反映与身体缺陷、急性或慢性疾病有关的内容),也被用于帮助当事人表达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和看法。可见,美术治疗的过程既仰赖于治疗师的理论取向,也取决于当事人的身心状况。
4 将美术治疗用于特殊儿童教育及其需注意的问题
美术治疗在欧美的应用已从最初的医学、精神病学拓展至教育、心理保健等诸多领域。在特殊教育领域,美术治疗已用于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肢体残障儿童、智障儿童、器质性疾病患儿等,且已获得相应的疗效。研究表明,美术治疗能有效地减少有严重攻击性行为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7],增强智障儿童的机能水平[8],提高孤独症患儿与周围环境联系的能力[9],帮助后天脑损伤儿童在感觉、语言或认知能力受损的情况下,表达情感和想法[10]等等。从多起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尊重特殊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是对其进行美术治疗的前提。具体而言,将美术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时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4.1 构建安全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
安全、实用、舒适的环境是进行美术治疗的前提。既要让儿童感到舒适,又要让他们愿意创作,否则,有些儿童可能会受到环境的激发,有些则可能感到不知所措和焦虑。所以,真正的美术治疗室需具备适用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私密性等特点。整个治疗室洁净、明亮、通风、舒适,有容易获得的水源,有独立的个人空间进行创作,有足够的空间存储并摆放各种材料和美术作品,并配有大桌子、柜台等适合团体聚会、讨论的地方。美术治疗有时也会在学校教室、医院病房等地开展,此时,为儿童提供舒适的桌椅、安全的个人创作空间、适当的来回走动的自由和空间是基本的要求。
材料是进行美术治疗的物质媒介。儿童美术治疗所提供的材料有多种,既有积木、沙袋、沙盘、洋娃娃、玩具火车等游戏材料,也有纸、笔等各种美术媒材以及毛刷、橡皮、剪刀、画架等工具。但究竟提供哪些材料,则需依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譬如,若治疗对象为严重脑损伤、肢体残障或智障儿童,所提供的材料应是较容易掌握的铅笔、彩色笔、蜡笔等干性材料,而非水彩等相对而言较难把握的流质性材料。否则,这些儿童可能会因难以掌控材料而感到沮丧,最终拒绝与治疗师合作或对自己的艺术表现加以破坏。[11]若治疗对象是处于自我分裂状态的边缘型儿童,则黏土是非常合适的材料,它不仅有助于这类儿童安全退化,其可触摸性和黏性所传达的现实感和质感还能激发儿童的自我整合。[12]此外,画纸的尺寸、颜色也会影响儿童的创作。譬如,尺寸过大的画纸可能会引起更多的运动和游戏行为,往往不适合狂躁症或多动症儿童;黑纸可能有助于学习障碍、有知觉或视觉缺陷的儿童,提高其清晰表达图形和细节的能力。[13]总之,材料的提供必须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动作协调程度、特殊的兴趣和需要等。
4.2 给予无条件的支持与接纳,建立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
治疗关系对美术治疗的开展同样重要。治疗师的个人心理素养、专业能力及其对儿童、对美术创作过程的尊重等都会影响儿童参与治疗的程度及其创作的内容。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经验和文化的影响,儿童常常会把治疗师看作权威人物,而非帮助他们表达并分享情感的人,由此产生害怕和焦虑。所以,治疗师的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尤显重要。既要具备美术、心理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专业才能,又要耐心、敏锐地与儿童开展互动,在互动中不断让儿童体验到安全感和无条件的被接纳。如在与儿童的第一次会见中,治疗师邀请儿童参观治疗室,探究治疗室的游戏材料和美术材料,询问其对治疗室的感受,是愿意参加个体还是团体工作,愿意何时参加治疗等等。通过让儿童自己对上述问题做出决定,可促使其体验到被支持与被尊重。在后续的治疗中,建立自由而非充满竞争的创作氛围、让儿童有充分的时间创作、无条件地接受儿童所选择的美术材料、妥善认真地保存儿童所创作的作品(如智障儿童胡乱的涂鸦、肌肉萎缩儿童构思但由治疗师动手完成的作品)、接受作品反应的所有内容和情感(如对家庭和社会的仇视、憎恨等消极情感),都是让儿童体验到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有效方法。随着儿童逐渐认识到治疗师的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他们对治疗和成人所产生的防御和抵抗会逐渐消失,直至通过美术创作表达出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感。不过,无条件的支持与接纳并不等同于使整个治疗毫无规则和约束。治疗室都有一定的规则,如要求儿童不能无故毁坏材料、涂抹他人或破坏物品等。
4.3 通过游戏引导美术创作活动
一般而言,大部分进入治疗室的儿童都会被游戏材料或前艺术材料吸引,但一些受困扰程度或障碍程度非常严重的儿童,往往难以或无法对普通游戏材料产生兴趣。譬如,智障儿童由于其退缩性,可能对这些看似平常的材料感到恐惧和害怕;孤独症或精神病患儿由于他们固着于某一特定的对象和行为,可能对所有的刺激物无动于衷。[14]对于这些儿童,克莱曼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先鼓励他们体验熟悉的、令其感到愉快的材料,再逐渐引导他们绘画和雕塑。如鼓励儿童先玩自来水,再玩有颜色的水,再到指画,最后到用画笔和颜料作画。介绍指画时,可以从不同的手指练习或游戏开始再到水的游戏。如鼓励儿童把沾了水的手或手指放到纸上,一旦儿童习惯了湿纸的感觉与外观,便引入有颜色的水鼓励他进行指画创作。介绍黏土时,先鼓励儿童在沙箱里玩沙,让其习惯沙子带来的干燥感觉,再鼓励他们在沙里挖洞或把手埋在沙里,并用杯子和漏斗玩干沙和湿沙,制作沙蛋糕。一旦儿童习惯了用沙造型,便向其介绍黏土。[15]在儿童进行上述探究活动时,治疗师适时运用“瞧瞧你在纸/沙上弄出的斑点/标记”等引导语,使儿童注意自己随意的或身体运动所引发的效果。不论儿童是否真正理解这些话语的含义,治疗师都通过语调向儿童传达自己对其探究活动的关注和支持。总之,这些特殊儿童在运用美术材料之前,都需要游戏性的活动作为准备。当然,游戏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使儿童能自由运用美术材料,制作持久的作品,获得创造的自豪感。
4.4 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作品的解释
美术治疗与投射测验或其他美术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治疗师既对治疗过程中当事人创作的美术作品感兴趣,同时也鼓励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当事人利用作品和语言讲述将其思想、情感和世界观外化;二是帮助治疗师更好地理解当事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对周围世界和环境的认识和看法(以免治疗师简单地依据量表、或某一流派的心理学理论来确定作品的意义),从当事人的角度选择最适宜的干预方法。[16]在治疗实践中,有些儿童会自发讲述自己的作品,或运用木偶、玩具、面具等来讲述故事。但有些儿童可能会因害羞、退缩、年龄太小或语言障碍等原因不愿意或无法讲述,还有些儿童需要治疗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