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农村儿童青少年恐惧的内容特点
作者:刘海燕 李玲玲

3.4 农村儿童青少年恐惧的性别差异
以得分的总和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为恐惧水平的指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学生恐惧水平的 性别差异(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恐惧总体水平、各维度恐惧得分及恐惧的数目,女孩的得分均显 著高于男孩。这表明,农村儿童青少年的恐惧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也就是说,女孩恐 惧 水平显著地高于同龄的男孩的恐惧水平,其恐惧对象的数量也远远地多于同龄期的男孩。
4 讨论
4.1 农村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恐惧对象
本研究发现农村青少年最常见的恐惧对象主要是与危险与伤害(如服用有害的毒品、被绑架 、自己的国家被侵略、艾滋病、不能呼吸、核战争、死人)以及亲子关系(家人出了意外事 故、家人去世、父母分居或离婚)有关。夏勇(1997)的研究结果表明学龄期儿童最害怕的 四类事件为与学习和学校(86.7%)、社会关系(77.9%)、危险和伤害(75.8%)以及 与未 知和神秘物有关的事件(60.9%)[8]。而Olledick(1985)对126名7-18岁的儿童 青少年进行的研 究中发现10个最为普遍的恐惧事件为被车撞(42%)、不能呼吸(38%)、火(38%)、死亡 或死人(36%)、轰炸-被侵略(34%)、得差分数(34%)、强盗闯入家里(33%)、父母吵 架(33%)、看起来傻里傻气(31%)、从高处掉下(30%)和被送去见校长(30%),其中前 8种属于对危险与伤害的恐惧,其余则属于与失败和批评的恐惧[13]。本研究 与以往这 些研究相类似之处就是危险与伤害恐惧在农村儿童青少年最常见恐惧对象中有很高比例( 61.3%) ,这说明危险与伤害的恐惧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可能是因为,对危险与伤 害的恐惧是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命上的自我保护,它在人类种系的发展中作为提 醒个体逃避伤害的相应信号系统,确保了人类在与外界环境的斗争中化险为夷,在个体生存 与发展中也具有适应意义,因而儿童在青少年恐惧情绪发展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夏勇(1997)的研究相比,农村儿童青少年最恐惧事件与城市儿童青少年不同:危险与伤 害的恐惧 在农村儿童青少年最恐惧事件中排在了首位,这一方面与农村儿童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有 关。相对于城市,农村中学的校园及周边的环境安全隐患多,打架斗殴、校园欺负等现 象经常发 生,同时这些现象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灵发展造成了许多不 良影响 ;另一方面与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不够有关,农村父母与教师更多地把升学看作是谋求出 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他们看中分数,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引导和教育, 在学生遇到恐惧事件时不能及时疏导,从而导致他们表现出较高的恐惧水平。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亲子关系恐惧在农村儿童青少年恐惧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夏勇( 1997 )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中国的家庭结构与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有关。“孝道”被认为 是儒家伦理道德之首,是几千年来为中国社会所普遍宣扬、奉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亲 子关系成了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内容。与城市儿童青少年相比,在农村以农业为主的生 活方式相对稳 定,封闭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受市场经济、现代传媒、与文化的影响 较少,因而保留了以家庭为本位的孝道观念。而且农村在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方面存在差异 ,农村儿童青少年更能体会父母供养他们上学的艰辛,因而他们的家庭观念也就愈浓厚。再 者, 近些年来,中国的离婚率逐年增高,这种现象在农村也日益凸现。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无 论是生活还是成长上都要受到严重的打击,因而父母离婚与家庭破裂成为农村儿童青少年最 常见的恐惧事件之一。
针对农村儿童青少年恐惧发展的这一特点,首先在农村应该提倡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 的身 心健康全面发展。当他们遇到恐惧等消极社会事件时,要及时疏导,以避免对其身心发展带 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家长与教育者及社会应该为青少年创造安全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只 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才能促进农村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4.2 农村儿童青少年恐惧内容变化趋势
本研究还发现农村高中学生恐惧的总体水平与恐惧事件的数目都显著低于小学与初中学生, 即农村青少年的总体恐惧水平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1]。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增加,能够客观地认识对事 物以及周 围环境变化的缘故。此外,研究还发现,农村初中与高中学生的社会关系恐惧显著地高于小 学学生,即随年龄的增长,社会关系的恐惧水平逐渐升高。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发现儿童接近11岁时,与心理压力有关的恐惧和医疗恐惧随年龄的增长而 增加[12]。Eme和Schmidt(1978)的研究发现恐惧的内容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 不同:在 起初的测验中,普遍最恐惧的内容是与死亡和危险有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遍最恐惧的 内容是与心理压力或失败和批评有关[12]。
因此,对不同年龄段农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恐惧情绪的疏导时,应该有所侧重 。小学阶段的儿童应增强其对事物认知方面的理解,以减少其对未知与神秘物有关的恐惧; 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应引导其对学校、学业形成正确的认识,促进他们在学校健康快乐地成 长;在高中阶段则更应该注重人际关系方面的引导与教育,尽量避免他们因社交失败而引起 的社交恐惧。
4.3 农村儿童青少年恐惧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农村学生的恐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总体恐惧水平、各维度恐惧水平 、恐惧对象的数目上均显著地高于男生,这与夏勇(1997)的研究结果一致[8], 也与Gull one和King(1993)研究结果一致。Gullone和King(1993)使用“儿童恐惧调查表-Ⅱ,研 究了7-18岁的 儿童青少年,结果表明女孩在5个维度(死亡和危险,未知事物,失败和批评,动物,心理- 应激 -治疗)上得分都高于男孩[14]。但关于恐惧内容的性别差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 结论。本 研究发现男孩女孩之间只有一项存在差异,即男孩比女孩更害怕核战争、女孩比男孩更害怕 鬼 怪或幽灵。有的研究报告了女孩比男孩更害怕黑暗,陌生的景象、声音或人,被绑架,盗窃 或杀害,蛇、污垢和动物。男孩害怕的事件包括伤害、学校、失败、噩梦和虚构 的生物[15]。恐惧发展中的性别差异可以由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别角色的期望来 解释。人 们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坚强和有克制力,他们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 而女性则是柔弱的、感性的,她们更多地表露自己的情绪。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教师 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情绪表达,他们希望男孩勇敢、坚强、独立,而相对更多 地容许女孩表达恐惧情绪,因此,农村女孩的恐惧水平普遍地高于男孩。这也提醒家长和 老师应更多地关男孩的情绪发展,尤其是恐惧等负性情绪的发展,因为他们更多地隐藏自己 的情绪表达,尤其是恐惧等负性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很可能会转变为恐惧症或其它神 经症,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5 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农村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恐惧事件主要是与危险和伤害以及社会关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