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的比较研究
作者:田录梅 张丽军 裴丹莹
3.1.3参加课外班的情况
经统计,在参加调查的209名小学生中,参加过或正在参加课外班的小学生占85.6%,只有14.4%的小学生表示未参加过课外班。这些参加了课外班的小学生中有84.4%的儿童参加了12个课外班,其余的则参加了至少三个课外班。
在留守儿童中,参加课外班的儿童占88.3%,非留守儿童参加课外班的比例是83.0%,可见参加课外班的留守儿童比例也高于非留守儿童,但这一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p>0.05)。
调查也同时发现,留守儿童中有10.0%的小学生表示这些课外班并非自己所喜欢的,有8.0%的小学生认为参加这些课外班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什么作用;非留守儿童中的这个比例分别是10.8%和8.4%。两类儿童喜欢课外班的比例和对课外班重要性的认识差异不大。
3.2心理成长情况
关于儿童的心理成长情况,本调查主要涉及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未来理想,前者主要包括儿童的孤独感、快乐感、金钱观、未来观、爱好等,后者主要是儿童高中毕业后的愿望。
3.2.1心理状况
统计发现,总体上回答“我有时感到很孤独,因为我不被人所需要”的儿童占24.9%,将近总人数的四分之一;93.6%的儿童觉得自己是快乐的;认为“金钱很重要,它能换来很多东西”的儿童只占12.5%;94.1%的儿童认为自己的未来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世界”;回答“喜欢每天到学校和同学、老师一起学习、生活,感觉很充实”的儿童占95.2%;“喜欢和书籍交朋友,家里有许多课外书”的儿童有88.4%;回答“经常上网聊天”的孩子只有8.9%;回答“喜欢听音乐”的孩子占86.9%。可见,除了近四分之一的儿童有孤独感外,绝大多数的儿童心理是健康的。
由表3可见,留守儿童显然比非留守儿童把金钱看得更重要,感到快乐的留守儿童也明显比非留守儿童少(统计上很显著,非参数检验z=-2.12,p<0.05),其他方面的差异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更可能遭受到伤害,父亲或母亲一方甚至双方不在身边很有可能是这些儿童较少快乐的原因之一,父母出国打工挣钱显然也影响了留守儿童的金钱观,使留守儿童更看重金钱。
3.2.2未来理想
关于儿童的未来理想,本次调查只设计了两个题目:(1)是否希望高中毕业后出国挣大钱和(2)是否希望高中毕业后继续上大学深造?因为我们更关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是否会受到其父母出国挣钱的影响。
统计结果发现,留守儿童高中毕业后想出国挣大钱的人占52.1%,而非留守儿童的这个比例是36.5%;留守儿童毕业后想上大学深造的人占93.9%,非留守儿童的这个比例是92.0%。从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希望高中毕业后出国挣大钱的人明显更多(z=1.96,p=0.05),希望上大学深造的儿童也多一些,但这个差异不显著(p>0.05)。同样是朝族小学生,同样一所学校,为什么留守儿童有更多的人希望出国挣大钱呢?这显然是受父母的影响所致,之所以希望上大学继续深造的比例依然很高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矛盾心理:既希望像父母那样出国挣大钱,又希望能上大学继续深造。毕竟这些儿童还只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一方面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失童真而渴慕大学生活。
综上所述,总体上该所小学的儿童生活在一种相对积极乐观的家庭、学校教育环境之中,但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显然受到父母更多的控制(主观上),学习成绩方面较少得到父母的满意,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更低,更看重金钱,不快乐的儿童更多,希望高中毕业后出国挣大钱的人也更多等。显然,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质量要差,快乐感更低,其未来理想也明显受到父母出国挣钱的影响,这对于年仅十多岁的孩子而言无疑是值得警惕的。因此,父亲或母亲出国打工留在国内的留守儿童同样是一个需要特别关爱和特别指导的群体,我们迫切希望这一群体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而不仅仅把视线局限在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身上。
(责任编校 刘在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