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作者:冯 维 黄金凤



涉及欺负的干预问题。从这些干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采用传统心理学模式,即从知、情、行的角度进行干预。强调认知干预的研究者开展了认知训练课程干预,包括降低愤怒、问题解决技能训练、自我指导训练、归因训练、认知重建、协调能力训练等。如张文新(2001)采取了质量环(QualityCircle)、自信心训练、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技术和需求表达等的训练于预模式。还有的研究者把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结合起来进行认知一行为的综合干预。如Taylor等人(2005)对有轻微智力缺陷和欺负行为记录的人实施了一项针对愤怒的综合训练课程干预,包括认知重建、降低觉醒水平,行为技能训练等,结果被试自我报告的愤怒指数明显降低,并具有持续效应。强调情绪干预的研究者着重开展了移情训练干预。如Feshbach(1991)通过移情训练程序来对欺负儿童进行教育干预,这个干预增强了儿童的情感反应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杜红梅、冯维(2005)开展了以移情和后果认知训练为内容的儿童欺负行为干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欺负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对欺负行为的后果认知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有效减少了儿童的欺负行为。
  随着社会生态学理论的兴起,一些研究者开始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待儿童欺负行为,逐渐认识到儿童欺负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欺负行为的干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一些研究者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挪威卑尔根大学的Olweus教授。他从学校、班级和个体三方面对儿童欺负行为进行整体干预,通过两年干预实践,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率下降了50%,学校秩序和纪律、同学问的交往状况发生了积极变化,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对学校的态度更加积极。
  目前社会生态学干预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和支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Hanish和Tolan(2001)采用一种为期5周的家庭干预方案,以提高父母的教养能力以及预防和处理孩子欺负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有效的倾听技术与孩子交流,制定和使用规则并监督孩子的行为和活动,重建孩子的积极行为并强化该行为等于预措施。结果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欺负行为的重视程度加强,具备了处理孩子欺负问题的方法和信心。Carlson和Home(2004)采用了针对中学教师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学校的欺负行为,结果表明,教师解决学生欺负问题的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增强了教师解决学生欺负问题的效能感。还有一些研究者将干预对象指向了旁观者和同伴,希望通过旁观者的社会支持和同伴的交流协作来减少欺负行为。例如,Baldly(2004)采用了名为“欺负者与洋娃娃”(Bullies and Dolls)的干预方案。目的是增强旁观者对欺负行为及欺负危害的认识,通过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来减少欺负行为。结果显示,取得了较好干预效果。Cowie和Sharp提出了三种方式来解决欺负问题:一是对人友好,即帮助者或支持者在日常交往中,对同伴友好,为其提供帮助;二是冲突解决,即通过同伴支持者的协调来解决学校中的一些人际问题;三是咨询,即求助者通过预约,在学校专门咨询室中向同伴支持者寻求帮助。Hall(2006)把受欺负者分成若干团体,每个团体解决一个与欺负有关的问题,团体成员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任务,不但训练了团体成员问题解决的能力,更训练了其社会交流能力,增强了同伴的认同感。
  
  6 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前景展望
  
  6.1多元化研究与理论模型的建构相结合
  长期以来,对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心理学的研究视角,重视描述性的相关研究,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还不多。我们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不仅涉及心理学,也涉及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和法学等多门学科。要深入认识并解决儿童的欺负行为,今后必须采取多元的研究视角,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采取综合的研究方法,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揭示儿童欺负行为的心理机制方面,虽然心理学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但这些理论模型是分化的,只是揭示了欺负行为的某一方面。要真正全面认识儿童的欺负行为,必须对这些理论模型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并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养料和精华,加强对该领域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建构,才能促进理论的发展。
  
  6.2加强社会生态学研究
  儿童欺负行为发生的系统性及其与环境和个体因素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加强社会生态学研究。如果研究者不立足于儿童生活的“多维生态环境系统”,欺负的干预就无法取得根本的成效。
  社会生态学研究要求研究者在广阔而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研究欺负问题,要将欺负和受欺负理解为由个体内部因素(如抑郁、焦虑、归因风格等)和,社会环境(如家庭、同伴群体、学校、社区等)之间、心理内部和心理之问的互动机制(intra and interpsy.chological mechanisms)所产生的现象。目前研究者已在干预研究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如何将影响欺负行为的诸多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更有效的社会生态研究,是研究者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的。
  
  6.3重视研究干预效果的持久性
  以往的干预研究大多采用横切面法,满足于在较短时间内所取得的干预效果,追踪研究不够,因而不能完全了解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我们认为,欺负干预的效果能否长久保持应该是今后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者应该把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在研究设计上注意时空上的变化特点,进行持续地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减少和消除儿童的欺负行为。
  
  (责任编校 焦 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