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综述

作者:兰 岚 兰继军 李 越



脑部发育的特点和结构进行了探测,并确定了某些影响自闭症患者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受损或异常发育脑区。研究发现杏仁核区和梭状回与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调节有关,这些区域的功能障碍影响着面部认知,特别是杏仁核在识别刺激的情感意义及社会行为和奖赏的关系中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刺激导向、眼睛凝视方向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很多研究认为杏仁核异常是导致自闭症儿童社交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出了“自闭症儿童的杏仁核理论”(Amygdala Theory of Autism)。
  Sparks等人以3、4岁的自闭症儿童、发育迟滞儿童和正常儿童作为被试,使用核磁共振(MRI)测量了大脑、小脑、杏仁核和海马区的体积,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这些区域比其余两组儿童要大一些,尤其是杏仁核区。
  Jeffrey等人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杏仁核左右区体积比例不均衡,自闭症儿童的表现似乎和杏仁核右区关系密切,和杏仁核左区、大脑以及海马区的大小关系不大。研究结果表明3、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杏仁核右区体积越大,他们在6岁时的社会适应和交流越差。
  Adolphs等人进一步研究了杏仁核区和面部表情识别的关系,被试是30个杏仁核区受伤的患者,他们被要求识别基本面部表情(喜、怒、哀、惧等)和社会性面部表情(害羞、内疚等)。结果发现,当他们只能根据眼部的信息判断面部表情时成绩最差,判断基本面部表情成绩最好。被试不能主动地注视眼睛部位,他们也很难识别恐惧的面部表情。这和对自闭症儿童的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也说明孤独症儿童的杏仁核区有一定的发育异常。
  Spezio等人使用真实的情景交流观测杏仁核损伤患者的眼动模式,发现患者不与交流者直接对视,而将注意焦点集中在嘴部。自闭症儿童也是如此。在真实社会互动中的研究进一步说明杏仁核异常所导致的注意的特异性使自闭症儿童不能按照一般的途径去注意和辨别面部表情,影响了他们的移情能力,导致其产生社会交流和互动障碍。
  杏仁核损伤患者的研究结果能否完全解释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异常呢?他们的杏仁核异常和自闭症儿童的情况在形式上不同,在表现上也不完全相同。自闭症儿童的杏仁核不但在童年早期或者更早就表现出异常,而且他们在对视时还表现出负性情绪,但杏仁核损伤患者却不表现出这一点。自闭症儿童在何时产生杏仁核发育异常,和成人的杏仁核损伤有何异同,这种异常是否是他们的面部表情识别和社会交流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否影响到他们对所有的面部表情识别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补偿等都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目标。
  既然是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面部表情识别障碍,那么根据这种特殊的识别模式进行行为干预,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注意他人的面部线索,进一步重组他们的大脑系统,逐渐以正常的加工方式注意和辨认面部表情,将成为认知神经科学和早期干预的新课题。
  
  1.3 特殊教育实践的证据
  训练自闭症儿童识别和理解面部表情是相当困难的一件工作,而开展这方面的实践则是非常有意义的。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采用电脑辅助教学的方法,将面部表情照片和表现情绪场景的卡通片或童话故事作为训练工具,帮助自闭症儿童注意和提取面部线索,教会他们识别面部信号的意义。该研究在两所特殊教育学校对自闭症学生进行了电脑辅助教学,通过每周5次,一次半小时的教学使这些儿童的错误率明显减少。
  另一个教学实践是评估自闭症儿童辨认面部表情的能力,以及如何系统地、按步骤地教给他们这些技巧。首先采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评估自闭症儿童在这方面的能力和需要,以了解自闭症儿童对表情的识别和理解水平。教学中先训练自闭症儿童学会识别几种基本情绪,学习将表达相似情绪的面部表情搭配归类;再学习为这些表情命名;最后学习识别、理解这些面部表情所代表的基本情绪。一旦学生辨认和理解了这些基本情绪和相应的面部表情,就进入下一步更复杂的任务——辨认不同强度的基本情绪以及学习描述这些不同强度的词汇,如气恼和愤怒;最后学习辨别各种微弱的情绪和相应的面部表情。
  此外,在教学中,研究者和教师还安排自闭症儿童学习其他一些重要的面部表情识别技能。这些表情包括: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表情;微笑但不真诚的表情;传达嘲笑、悲哀和困惑的表情;以及厌恶、窘迫、自信、害羞、羞耻、嫉妒、困惑、怀疑、惊奇和抱歉等。在训练中,教师采用模拟现实活动、多媒体呈现、照镜子直接模仿、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式教学、书写和画画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不同表情的所包含的信息。教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材料的作用,如镜子、影片、图片和照片等。
  
  2 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研究的争论
  
  目前对自闭症儿童的面部表情识别研究仍然是众说纷纭,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许多研究结论甚至是相对立的,如上文提到的Baron等人认为自闭症儿童在辨认惊奇、害怕,表情以及更复杂的面部表情方面有严重的障碍,Thomas等人的整体和部分面部表情识别的实验也表明自闭症儿童的面部表情认知图式异于其他儿童。但Castelli从观察和语义理解的角度研究自闭症儿童对6种标准的面部表情的识别,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对不同强度水平的面部表情都能识别,且犯同样类型的错误。这和Baron及了homas等人的研究结果截然不同。
  过去的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大部分是基于识别静态照片的实验中得来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诺丁汉大学运用数码成像技术设计了面部表情动画作为精确测量自闭症儿童表情认知能力的工具,研究者编辑了图像中脸的不同部位,使眼睛和嘴巴保持固定,以探索特定的面部区域对识别个人整体心理状态的作用。
  在第一个实验中,18名10-14岁的自闭症儿童能够为动态和静态的面部表情归类,但是成绩不如正常儿童的水平。但当面部表情中的眼睛和嘴传递一定信息时,他们识别得要较好一些。在第二个实验中,18名11-15岁的自闭症儿童不管只是看到眼睛还是看到整张脸,他们在理解他人心理状态中和正常儿童做得一样好。这表明,自闭症儿童事实上也利用了眼睛的信息。这次实验和以前的研究相矛盾,表明白闭症儿童通过他人面部表情推断心理状态时的障碍不是因为理解眼睛所传递的信息的能力缺陷所导致的。相反地,自闭症儿童在进行心理状态推断时似乎特别依赖于眼部和嘴部所传达的信息。
  在关于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和面部表情识别关系的研究上,同样的研究范式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动机和情绪等)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Baron-Cohen,Leslie和Frith认为面部表情识别可能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成分之一,它直接影响自闭症儿童对认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