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动态测验在特殊儿童鉴别中的应用

作者:肖聪阁 陈 旭 姚恩菊 朱学敏



发育正常但语言能力较低的儿童,可以有效地把不同语言儿童(language difference)从语言障碍儿童(language disorder)中区别出来。Vera F.Guti6rrezClellen的研究也显示动态测验的方法通过考虑儿童的具体学习经历和他们对中介干预过程的反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把语言障碍(language disorder)儿童从语言不同(language difference)儿童中区别出来,他们还用两例西班牙-英语双语儿童的案例分析表明动态测验的范式在评价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减少误诊方面是有用的,可以作为传统的CLD儿童方法的补充或者代替传统的方法。Teresa A Ukrainetz,Stacey Harpell,Chandra Walsh,CatherineCoyle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学习策略相比,认知可塑性能够有效鉴别语言学习能力较差者,认为动态测验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有效测量少数民族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Elizabeth D Pena,Ronald B Gillam.Melynn Malek,Roxanna Ruiz-Feher等用没有文字的图画册对27名正常发展的儿童、14名语言受损的儿童和30名对照组(无干预)儿童的研究显示动态测验比传统静态测验能更精确地鉴别出学龄期言语受损(1anguage impairments,LI)的儿童。
  2.2 动态测验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鉴别中的应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3)ICD-10的定义标准,阅读障碍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前者是指由于后天脑损伤或疾病引起的阅读障碍;后者是指个体在一般智力、动机、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等方面与其他个体没有差异,也没有明显的视力、听力、神经系统障碍,但其阅读成绩明显低于相应年龄的应有水平。发展性阅读障碍主要表现为:每个字都要重复温习多次方可记牢,但转眼又会忘记。由于认字方面出现困难,因此无法理解题目,当老师和家长将题目读出来时,他们便可顺利地回答问题。传统的静态测验一般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诊断采用的方法是首先排除智力障碍,一般智力要位于中上等水平(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或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同时阅读成绩在总体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就可以诊断为阅读障碍,这种方法只注重结果而不重视对测验过程的观察,无法提供关于儿童的动机、生活环境、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情况,一方面把非阅读障碍的儿童诊断为阅读障碍,提高了阅读障碍的诊断率,另一方面也不能提供测验过程的有关信息,不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齐力用动态测验的方法对155名有阅读障碍的小学三年级儿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静态测验下的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阅读的现有水平(静态测验)上有显著差异,在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动态测验的获得分)上无显著差异,阅读障碍儿童在动态测验上成绩的提高具有个体差异,表明动态测验对静态测验下阅读障碍儿童有进一步的分离作用,因此认为在对阅读障碍儿童进行鉴别的过程中应该在静态测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动态测验上的成绩。H.Lee Swanson和Crystal B.Howard对70名分别为阅读障碍、数学阅读联合障碍、阅读能力较差和阅读能力熟练的儿童在智力、阅读与数学测验和言语工作记忆(verbal working memo~)几方面进行了静态测验和动态测验条件下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动态测验有助于对阅读障碍的儿童进行分类。H.Lee Swanson(1992)的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测验可以提高对阅读表现(reading performance)的预测能力。
  2.3 动态测验在其他特殊儿童鉴别中的应用
  Resing(转引自)(1997)对小学二年级的学习迟滞、学习障碍和普通教育三组儿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迟滞儿童与普通教育儿童相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提示和帮助,分别是普通教育儿童的2倍和3倍。Barbara Moore-Brown(转引自)的研究也显示动态测验有助于鉴别真正的学习困难者。
  王小慧(2003)认为依据传统的智商分数鉴别超常儿童的方法会低估超常儿童的数量,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超常儿童的鉴别。Lidz et al(2001)和Kirschenbaum(1998)(转引自)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传统方法鉴别出来的超常儿童较少,而采用包括动态测验在内的多种方法鉴别出来的较多。
  
  3 动态测验在特殊儿童鉴别中应用的前景
  
  当今流行的应用范围较广的大部分能力测验虽然都强调主试要毫无偏见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被试,避免测验结果产生偏差,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它固有的缺陷。几乎所有的能力传统测验对所有儿童都实施相同的测验程序,主试与儿童之间较少有互动,容易产生误诊结果,而动态测验将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都纳入评价范围,在测验过程中交给儿童完成任务或者解决问题的策略原则,主试和被试之间有充分的互动,主试给予被试全程的关注,关注他们的动机、接受能力、注意的持续时间、完成任务是否有计划、自我调节的能力、策略的迁移、坚持性等,分析他们前后测之间的成绩是否有显著的差异,从而推断他们的认知可塑性,进而分辨出真正的认知方面有缺陷或者有潜力的儿童。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口流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频繁,国际之间的人口流动和国内的人口流动都会带来群体内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给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对跨国迁移儿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国内,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在逐日增加,这些儿童一般都来自经济文化落后的偏远地区,他们的文化水平较城市儿童低,语言上的差异较大,加之他们处于城市的底层社会,生活范围狭窄,文化刺激不足,生活经验贫乏,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较为困难,在许多方面的能力评估(科普、美术、音乐等方面)中都处于不利地位,老师可能会因此低估他们的能力,给正常能力的儿童贴上能力低下的标签,对儿童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儿童的正常发展。发现真正有潜力或者有缺陷的儿童,动态测验应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4 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动态测验的测验程序强调学习过程,通过对前后测结果的对比研究,对干预过程的观察,研究者可以观察到儿童认知过程的特点,从而为研究者和老师提出有针对性地改变塑造学生认知、提高学生智力的策略提供参考。动态测验超越传统的静态测验,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它仍无法摆脱自身固有的缺陷,如对于前后测之间差异的解释,测验工具的效度问题,测验假设、方法、程序等的标准化问题,不同主试所得结果的差异等问题。所以,虽然动态测验对特殊儿童的鉴别有帮助,但在实际工作中仍要以临床综合评价为主,在传统静态测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儿童在动态测验中的表现和成绩,避免对特殊儿童的漏检或者造成特殊儿童的检出率超过实际水平。
  
  责任编校 刘在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