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研究

作者:刘凤娥



  在使用抱怨应对上,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参表3)。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女生在使用抱怨应对上有显著的年级差异[F(3,976)=8.47,P=0.000<0.001],多重比较发现一年级女生比二、三年级的较少使用抱怨应对,差异水平非常显著,其他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参表5)。
  3.2.3 专业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在问题解决和压抑维度上,专业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发现,二年级的大学生在使用问题解决、压抑应对上存在显著的专业效应[F(1,976)=12.94。P=.000<0.001],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较多使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压抑的应对方式,且差异显著。
  
  4 讨论
  
  4.1 大学生应对方式总体特征分析
  从表2可见,问题解决、忍耐、转移、求助的得分明显低于压抑、逃避、幻想、抱怨、退缩的得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应对困难时,主要以问题解决、忍耐、转移、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相对较少采用压抑、逃避、抱怨、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这与韦有华、汤盛钦(1997),刘春燕和李文权(2004)、王艳芝等(200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大学生在面对困境时,一般能够面对现实,理智地分析问题,做出适当自我调整,并在他人帮助下有针对性地采取实际行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应对困难。这与现实情况是相符的。
  从这9个因子均分的排序上看,忍耐居第二位,仅次于问题解决。表明忍耐是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较常采用的一种应对方式。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为人处世之道中,“忍”占据重要地位。元朝的呈亮、许名堂曾收集经史语句编著《忍经》,亦名《劝忍百箴》,流传后世。告诫人们生活中不如意常在,务必要顾全大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学会忍耐。传统文化中的忍耐并不完全是怯懦的代名词,更多的是指人的修养达到一种境界,能够洞察世事,具有远见卓识,它体现的是为人处事的策略。所以忍耐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这正说明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认识的逐步加深,其应对方式逐渐走向成熟。
  从表2还可看出,压抑、逃避是消极应对中较常采用的应对方式。这也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就压抑而言,可能与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有关。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一向很重,“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遭遇”背后可能就是怕别人知道了有损自己的脸面。就逃避而言,无论是“顺其自然”,还是“听天由命”,实际上都是与外界妥协的一种态度。这与中国人传统的处事态度有很大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缘”就很典型,“缘”是一种将原因推脱于外在不能解释的原因上的一种想法。杨中芳(1997)认为这种妥协性的控制实际上是一种认清世界上事情有时越反抗越失控,而顺应情况反而能得以控制自如的信念。这对中国人维持心理和谐起着很大作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4.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年级、专业特征
  性别差异在主效应上表现为女生较男生更多使用求助应对。从性别和年级、性别和专业的交互作用上看,女生比男生较多使用抱怨应对,较少采用压抑应对。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对性别社会化的影响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女性往往被赋予弱者的角色,遇到不如意可以抱怨、寻求他人帮助。一方面抱怨、求助可以维护自己的控制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别人对自己的担心,获得重要的社会支持。而对于男性,则是另一种情况。自古以来就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如果遇到挫折一味抱怨、求助,会让人觉得是无能的表现。所以,女生更易以抱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如果需要还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男性较多采用压抑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
  年级差异表现为二、三、四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学生更多采用“逃避”应对,二、三年级女生比一年级女生较多使用“抱怨”应对。这与韦有华、汤盛钦(1997)、张林等(2005)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逃避”、“抱怨”都属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之所以出现这种年级特点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的防御机制在慢慢增强,无论是“听天由命”还是“运气不好”都是在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推卸责任,以维护受到威胁的自尊;另一方面可能与大学生目前所面临的压力有关。个人防御机制的应用,除与其成熟程度有关外,还与所遭受的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目前大学生与以前相比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学业紧张、就业困难、经济压力、情感困扰等,都困扰着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防御机制的应用。
  从表3可以看出在问题解决和压抑维度上,专业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这说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使用这些应对方式时有显著的专业效应。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发现,二年级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较多使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压抑的应对方式,且差异显著。这与韦有华、汤盛钦(19t07)和王艳芝(2007)等的研究结果稍有差异。前者研究发现在专业方面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后者发现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较多表现出积极应对方式。从经验来看,文理科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应该是有差异的,主要是由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一般而言,文科学生感情丰富、细腻,处理问题比较感性,容易钻牛角尖,较易采用消极应对;理科学生一般比较注重实际,处理问题较理性,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方式应对。如果研究结果有差异,可能与测量工具不同或取样不同有关。因为本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研究,所以是否真的有差异或差异如何尚需要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在应对压力时主要采用问题解决、忍耐、转移、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压抑、逃避、幻想、抱怨、退缩等消极应对方式;女生更易采用求助、抱怨应对,而男生更多采用压抑应对;一年级学生比二、三、四年级学生更少采用逃避应对方式;二年级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较多使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压抑的应对方式。
  
  5 教育对策
  
  大学生面临学习、交往、成才、恋爱、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时,他们承受着其它年龄阶段无法比拟的心理压力,是心理冲突最尖锐、心理动荡最剧烈的时期。鉴于应对方式在应激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特提出建议如下:
  (1)教育者要注重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其对困难挫折的正确认知,以成熟的应对方式面对困境与挫折。
  (2)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既有传统性,又具现代性,如忍耐、压抑等应对方式与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关系密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注意这一特点,在辅导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反思应对方式的渊源,同时教给学生解决压力的策略与有效方法,尽量避免消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损害。
  (3)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如男生在遇到挫折时,较少求助,更多的采取压抑应对策略,需加强对男生的求助意识教育;加强对文科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引导等。
  (4)加强应对技能干预训练工作。要针对在应对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做团体干预,具体协助学生正确认识压力与挫折,学会调节情绪,寻求个体应对资源,采取积极有效行为应对困境,从而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知情意等多方位的干预,以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责任编校 刘在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