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普通班级中超常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
作者:郭要红 华国栋
2.1.3 循序渐进地提升挑战性学习目标与任务
超常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异的,对每一个超常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针对性的挑战性学习目标与任务,并做到使每一个超常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同时,要循序渐进地提升挑战性学习目标与任务,在提高学习目标与任务的同时,通过支持系统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当学习目标与任务真正具有挑战性时,超常学生也需要外在支持和帮助来获得成功。超常学生在挑战性学习活动中,达成了不断提升的挑战性学习目标与任务,同时,其学习兴趣与动机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2.2 激励创新精神。挖掘超常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超常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超常教育追求的目标。
2.2.1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的前提和保证
培养创造力首先应该激励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包括开拓进取精神、求真精神、探索精神、挑战精神、冒险精神、负责精神、献身精神等等。《学会生存》指出:“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2.2.2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激励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激励,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改进课堂的教学方式和班级的管理方式。要重视引导超常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过程既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系统学习前人积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增长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观念和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实践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过程。探究从问题开始,宋朝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怀疑一问题一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要引导超常学生增强自己的创造意识,坚定自己的创造志向,具有改革创新、积极进取的欲望。特别应鼓励超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研究,激励他们的开拓进取精神。要引导超常学生凭借已有事实和先前经验,以假设形式进行大胆探索,支持和强化他们对假设合理性的探讨,想方设法去检验它,用一些实例对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它,以激励探索精神、挑战精神、冒险精神。教师要鼓励超常学生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在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不同时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要创造条件使超常学生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或其他证明途径的研究,以激励他们的求真精神、负责精神。要鼓励超常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愿意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成长起来,并相信自己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方法,遇到不明情境和问题时,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另一方面要耐心等待问题明朗化,不能因急于求成或为追求他人与社会赞同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要有意识地引导超常学生反思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体会自己对待活动的情感态度,以激励超常学生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进而激励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2.3 培养自我效能感,引领超常学生走向成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self-referent thought)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具有的信念、判断和自我感觉。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四种信息源来发展的,它们是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社会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
依据发展自我效能感的主要信息源,在普通班级培养超常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具体策略有:
2.3.1 为超常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学业成功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经验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同时,即使是同一种智力,也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超常学生往往是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超乎寻常。教师一方面要引导超常学生在其优势领域中,通过解决一些与超常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相符的问题,让他们经常性地体验到成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用与超常学生的优势智力表现形式相符的方式呈现信息,并为超常学生取得成功提供多种选择,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成功,从而逐步使超常学生形成高自我效能感。
2.3.2 为超常学生树立适合的榜样
榜样的行为是个体评价自身效能的一种参照。普通班级中,教师在帮助超常学生选择榜样时,要引导他们选择与自己优势领域学习能力、性格与学习条件相近的同学。看到与自己能力水平相似的人成功地完成某些任务,会使超常学生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这些任务,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但在普通班级中,超常学生常常“鹤立鸡群”,难以在班级中找到相近的比较对象,此时,教师可以将自己成才的经历介绍给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也可以请杰出校友、知名科学家或社会学家介绍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适合的榜样利于使超常学生在情感方面形成共鸣,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2.3.3 为超常学生创造安全自由的心理气氛
情绪状态也是影响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超常学生可能乐群性较低,因此,在普通班级中,教师应适时采用小组形式,组织教学和活动。小组类似于社会的相互作用情境,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学生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容易使超常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通过小组活动,利于在校园内外,课堂上下为超常学生营造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
2.3.4 指导超常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维纳(B.weiner,1974)从内外、稳定性与可控性等三个维度将人们的成败归因归于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种原因的一个或几个。超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教师应指导超常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应将学习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以产生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并保持学习动机;将失败归为努力不够,不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提高超常学生的心理调节水平,缓解他们的高心理紧张度,促使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2.3.5 让超常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让超常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要重视对超常学生的元认知训练,使他们在掌握有关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等)基础上形成元认知策略(包括元认知认识策略、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等),进而提高超常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
责任编校 赵小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