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听觉障碍大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

作者:张海丛



点他们和普通大学生是一样的。听障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之所以以解决问题、求助为主,与他们的个性特点有直接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人格功能理论指出个体在应对困境时都带有其人格所决定的特征性风格,在对健听大学生和听障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听障大学生在兴奋性、敢为性和独立性上与健听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与健听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加直率、冲动、敢为,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喜欢刨根问底,迎刃而上,所以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解决而不是逃避。另一方面,他们独立性较差,喜欢依赖他人,这使得他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很自然地想到请求帮助。
  
  4.2应对方式对听障大学生的焦虑有一定影响
  Andrews发现,在高应激状态下,若缺乏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为普通人群的两倍以上。焦虑组和非焦虑组学生在自责和退避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也表明焦虑得分与自责、退避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把应对方式作为应激源和焦虑间中介影响因素的合理性。
  
  
  4.3应对方式并非听障大学生焦虑的唯一预测源
  应对方式与焦虑虽有一定相关性但并非决定因素。这一点从回归分析中可以得到证实,从回归分析结果看,退避只能预测焦虑水平7%的变异量,研究者认为焦虑除受到应对方式的影响外,也受到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等众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到听障大学生还可能与其生理、心理特点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有关。生理缺陷会导致对自己评价低,当听障大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冷落或被别人瞧不起时,常常觉得自尊受到损害,导致他们产生脆弱心态和焦虑。此外,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人办事说话符合自己的心愿,过分要求别人完善,这个特点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屡屡碰壁,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也是焦虑产生的原因。环境方面,在聋校他们主要和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生理障碍的儿童在一起学习,现在进入了残健合一的大学,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大,此时语言表达的困难,各地手语的不统一,也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
  
  4.4大二是听障大学生应对方式发生骤变的时期
  从各年级应对因子的得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应对因子的分数在大二都会出现一个拐点,其中问题解决和求助类成熟应对因子得分在此时出现了骤然下降,然后自大三再缓慢回升,而自责、退避、幻想类非成熟因子得分则出现骤然上升,然后自大三再缓慢下降。二年级应对方式出现反复的原因要可能与听障生入学后的适应有关。听障大学生是听障人群中的佼佼者,刚进人大学时充满自豪与自信,他们按照原有的方式处理问题,因此遇到问题时更多地选择去探究、去解决、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很少选择自责、逃避的应对方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发现大学生活和他们以前的生活迥然不同。以前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照顾无微不至,现在他们远离了家长,班主任也不总在身边;以前他们是同学的榜样,现在却经常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以前在学校里天下聋人是一家,现在却要和视障学生及普通学生和睦相处……,生活的适应、学习的适应、人际的适应让他们感到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因此他们在大二面对问题时一反常态,较少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方式,较多采用退避、自责和幻想的方式。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的摸索,他们逐渐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自我意识不断提升,懂得了与周围其他学生群体交往的方式与原则,因而应对方式逐步回归到原有的方式。
  
  
  5 建议
  
  5.1对听障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国内外相关研究一般认为焦虑障碍患病率在10%-15%之间,本样本组听障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4.9%,这个结果符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但听障大学生的焦虑发生率已经接近患病率的上限,高于普通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13.9%的水平,这提示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把听障大学生作为重点对象。
  
  5.2加强应对策略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加强应对策略的辅导,尤其是帮助学生学会控制与调节情绪、学会应对挫折,并对其已有不良应对策略予以矫正。解决问题是一种积极应对的方法,也是听障大学生主要的应对方式。但需注意的足,适度的解决问题方式才是最有益、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不足或过度都不会起到良好地解决问题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不好的结果。
  
  5.3加强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
  新生因压力过大被西方学者称之为“新生现象”。听障生从聋校跨入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生现象的作用更为明显。他们往往会面临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环境认同等诸多问题,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随之产生。经过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问的摸索,学生才能逐渐适应。因此,研究听障学生进入大学后产生的适应性问题及其带来的心理困扰,探讨适合其特点的心理疏导体系,应成为特殊教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责任编校:杨希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