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解读全纳教育,建构全纳学校

作者:杜晓萍



课程的需要。有了灵活的课程,同时还要引入灵活的教学方法。全纳学校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合作性,应该遵循主体参与原则、个别差异原则、成功体验原则、和谐发展原则、互动合作原则。
  具体而言,全纳学校的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心理发展。例如,根据学生不同的特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灵活施教,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尽可能运用各种方法照顾学生在生理、智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保证课堂教学的公正、平等和无歧视;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差异,使他们理解人的生理和心理差异如同人的肤色和身高一样正常,使他们学会接受差异、欣赏差异。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习惯。
  因为灵活的课程与教学,评价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全纳教育视野下教育评价至少要遵循持续的动态性评价原则、扬长避短评价原则、多元化评价原则、评价语言通俗易懂原则、个体内差异性评价原则。这些原则要求评价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个主体参与评价学生、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要求以整体的、生态学的观点全面评价学生和情境的方方面面,从而达到改进课堂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满足其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
  2.1.4 全纳学校的补充性资源
  苏珊·J·彼得斯认为,“全纳学校的基本原则是:只要可能,所有儿童都应该在一起学习,不管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或者他们可能经历着什么困难。全纳学校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并对此做出反应,通过适当的课程、组织方式、教学策略、资源运用以及与社区的合作,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步调,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全纳学校应该有一系列的支持和服务来满足每所学校中不同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在这个关于全纳学校的定义中,则更多地强调运用辅助性支持和服务,在家长、社区的协作下,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
  全纳教育所要求的不仅仅是个体出现在普通学校的教室中,真正的全纳教育体现在包容的环境中,所制定的发展和补偿教育计划要适合学生的个体需要。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残疾儿童放入普通学校的班级中,任其“随班就坐”或者“随班混读”,那绝不是真正的全纳教育。通过“全纳”透镜看教育,意味着从原来认为儿童有问题转变为认为教育系统有问题;原来的观点强调学习困难的原因在于学习者本人,其实忽略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原来有专家认为因为实施全纳教育意味着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普通学校中同样的环境下受教育,需要配置相对数量的教师和专家以及需要足够的技术帮助,这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是非常昂贵的。但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强烈地认为在社区内部重组普通学校,通过学校的改进及对质量的关注,就可以保证所有儿童均能有效地学习,包括那些被归类于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全纳教育不仅要改善学习环境,还要为所有学习者提供学业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应提供额外的帮助,以确保每个学生受到优质的教育。多种资源可以为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支持,比如:教学材料、专用设备、新增人员、新的教学方法,或其他学习者。这里的“支持”指上述所有资源,尤其是那些教师本人无法提供的资源。全纳教育反对为学生设置特殊课程,认为他们都能学好普通课程。如果学生有特殊的需求,就应该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教师、家长、社区、学校领导、课程设计人员、培训机构和教育领域的企业家等角色都能够成为支持全纳教育的有价值资源。其中教师、家长和社区不仅仅是有价值的资源,而且还是支持全纳教育进程各个方面的关键。这涉及到愿意接受并促进多样化、在学生校内校外的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全纳教育的最佳学习环境主要取决于教师、家长、其他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理想情况下,有效的全纳教育意味着在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中的实施。虽然,专职教师更多地肩负着对学生及其日常学习的责任。但是,家庭成员和社区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宣传、激励、信赖和培训,就能成为重要的资源。因此要竭尽全力引导、帮助家庭为儿童提供支持。
  全纳教育惠及所有儿童,因为它丰富了学校的学习环境,将多样化视为一种必须承认并值得欢庆的积极力量。全纳教育使学校放弃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更加强调实际动手的、基于体验的、积极的、合作式的学习。英国全纳教育研究中心编制的一套指数可以测定一所学校是否走在通向全纳教育的轨道上。这套《全纳学校教育指数》包括:①学生享有参与所有学科学习和活动的权利;②教学考虑到所有学生;③课程促进理解、尊重差异;④所有学生均参与课堂活动;⑤应用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⑥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⑦课程努力发展对社会中不同文化的理解;⑧评估和认证系统有学生们的参与;⑨把学习中的困难视为发展实践的机会。
  我国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认识、接纳、尊重和合理利用教师、学生的差异,努力将每一所学校构建成和谐、全纳的社会组织。根据国际上的全纳教育理念与国内的人本特教新理念,积极革新当前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并在学校改革的各个方面反映这种转变。比如,在班风和校风建设中,应着力引导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相互接纳与支持的良好文化及心理氛围;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既要积极关注有学习和参与障碍的弱势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又应避免以一种同情、怜悯、刻意区别对待的口吻和心态实施干预;在课程开发中,既要考虑一些共有知识及技能要求,又要积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和不同教师的专长发挥;在教育民主和平等的时间维度上,既应关注入学机会平等与因收费偏高等问题而可能引发的将部分学生拒绝于学校大门之外的教育起点不平等和不民主问题,又应关注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及管理方式上的排斥、歧视以及不必要的分类现象而可能导致的教育过程不平等和不民主问题。如果说学校本身是一个小型社会,那么我们就应该借鉴国际上全纳教育的涵义并遵循人本特教新理念丰富和发展全纳教育内涵的构想,努力将学校建构成一个和谐、全纳的社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