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人本特教”视野下课堂教学交往类型的情感误区及其对策
作者:苏春景 许 超 刘 英
2.2 潜能型交往误区的主要表现:情感差异性
交往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这是潜能型交往的指导思想。所谓工具性价值指师生双方通过彼此间的沟通增进理解,从而为教育任务的完成提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背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率;所谓目的性价值指师生交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还是人社会化、文化化、个性化的实现过程。潜能型交往的最大特征是,在执行授课任务、完成课本内容的同时,还立足于生活世界,善于捕捉生活中对学生有益、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主题,并注重创造性地开发学生潜能。这种交往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的,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创新欲望。但该类型交往在现实实践中存在着情感差异性的误区。
2.2.1 空间差异
霍尔的距离理论表明,人际距离是情感活动的重要变量,人们总是根据某个特定时刻对他人的情感而选择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种空间上的差异,使一些学生由于距离教师较远,缺少与教师沟通,而感觉得不到教师的关爱,产生失望情绪,缺乏归属感。由于大部分教师多站在讲台上讲课,“前排中间效应”成为课堂交往的一般现象,即坐在前排、中间的学生处于与教师交流的有效区域内,与教师有较多的眼神、表情的交往,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和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及次数明显多于教室后排和两边的学生;而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由于距离和角度的限制,与教师的沟通较少。课堂上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与自己视域范围内的学生交往的机率多,对学生能够苦口婆心、殷殷关切,而处于教师视野外的学生仿佛是课堂的旁观者。
2.2.2 对象差异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主观好恶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中与不同学生交往的差异。一般来说,优秀生是教师特别喜欢交往的一类群体,是课堂教学的积极活跃分子,教师总对他们温柔耐心,表现出更多的真情实感,给予很高的期望。但他们内心脆弱、承受力较差。教师的高期望使他们一直在交往中情绪高涨,他们总是倾向教师的想法和意愿,一旦遇到竞争力强的对手、失去了教师的关注,便会一蹶不振。问题生是常被教师敌视的一类群体,在师生交往中教师没给过好的脸色和言语,被视为“捣乱分子”。由于没有教师的积极期望和课堂的发言权,他们选择了放弃和叛逆,用不轨的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与教师进行着对抗。中间生是被教师忽视的一类群体,他们平庸、沉静,常常游离于师生交往之外;由于被人遗忘在教室的一角,缺少与教师展开心灵对话、思想碰撞的机会而感到失落、不满和无奈。
2.3 人格型交往误区的主要表现:情感缺乏持久性
课堂交往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它更渗透着交往双方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折射出教师的道德风范与个性魅力。通过交往,师生双方表达各自的信息、感受与体验,倾听、领会、理解对方的反馈,体验着“精神的相遇、相通”,受到彼此的情感熏染和人格感化,使“精神世界在对话和理解中接受洗礼和启迪”。人格型的师生交往是交往的最高境界,它不需刻意的安排、过分的雕琢,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师生的情感完全融为一体,能够相互理解、体谅对方,可以给彼此带来一种愉悦、美妙与灵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给人产生震撼力的教师不是教给你多少知识,而是在情感交往中使学生早立志、立大志,获得人生的启迪,懂得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一种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而在当下的课堂交往中,这种师生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神相遇少之又少,润物无声的人格陶冶往往成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即使有也往往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缺乏持久性。
3 走出课堂教学交往中情感误区的对策
3.1 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以情感为基础的课堂交往的境界
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加之教师自身素养的局限,尽管教师认识到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教师的交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教师还处于较低层次的交往水平,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激发教学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有的教师上升到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有的教师,通过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的精神品性。第一、二层次的情感交流由于是外在的,往往是虚假的;第三层次的情感交流是发自内心的真正沟通与相悦,但一般教师很难达到又很少坚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因此,通过教师培训和自身努力,既让教师认识到交往的层次与差距,又懂得如何由知识型交往到潜能型交往再到人格型交往,真正使自己成为学生难以忘怀的精神导师,让学生体验到教师情感的永恒魅力。
3.2 奉献与关爱是唤起师生交往真情实感的前提
奉献与关爱是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唤起师生交往真情实感的前提。教师每天与活生生的学生打交道,当凝望着几十双渴望求知与交流的双眼的时候,要时刻想到“你拿什么奉献给他们?”这就需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隐其学”。只有具备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才具备真情实意的情感交往的基础。教师关爱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爱,具有教育爱的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良心,不再将教育仅视为职业而是当作事业乃至乐业去追求。在课堂交往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意见的交换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鼓舞”。充满教育爱的教师,会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样,学生也在教育爱中读出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真诚,感受到了自我的尊严和价值。
3.3 宽容与接纳是保证师生交往情感公平的基础
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交往必须以情感公平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的宽容与接纳。即教师用宽广的胸怀、豁达的心态来包容学生所做的一切,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位学生。宽容是平等的,它不是强者对弱者的仁慈和怜悯,而是师生的共融;宽容也不是没有原则的放纵,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