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教师的共情偏好:自我判断与学生判断的一致性研究
作者:孙炳海 於丽娜 黄小忠 冯小佳
3.2 教师共情的自我判断与学生判断的得分与比较
对学生与教师相对应的分数进行配对,即每15名学生对应一位教师,然后在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及总分上检验,结果发现教师的自我判断得分显著高于学生的判断。


3.3 教师共情的自我判断与各类学生判断的得分与比较
对教师共情的自我判断得分与各类学生判断得分的方差分析结果都极其显著,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观点采择与共情总分上,中等生判断得分显著低于教师的自我判断与学优生、后进生的判断得分;在共情关注上三类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优生与后进生在共情总分及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教师共情测量的结构
共情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至少包含了认知与情感两种基本成分。观点采择代表了认知维度,是指对他人想法与观点的理解,共情关注代表了情感维度,是指对他人感受与情感的理解与接纳。甚至有学者把前者称为认知的观点采择,把后者称为情感的观点采择。而Davis的IRI量表中的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是研究教师共情最为常用的工具,在跨文化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本研究采用这两个分量表以教师自我判断的方式进行结构与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因素分析可以得到预期的维度,因素负荷都在0.35以上,累积贡献率为30.41%,而内部一致性分别达到0.65以上,基本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教师共情测量的学生判断问卷是根据以往研究的思路对主语进行改变,但保持项目原有的意思不变,因素分析也得到了预期的维度,因素负荷都在0.39以上,累积贡献率为40.68%,而内部一致性分别达到0.69以上。以往的研究显示,IRI的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0.72之间,本研究的两类判断中的结果基本与其保持一致。学生判断得到的测量学指标要高于教师判断,这可能与被试数量有一定关系,因为学生被试数有450人,而教师被试只有78名。总体而言,教师共情测量的自我判断问卷与改编版的学生判断问卷都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测量教师共情的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两个基本维度。
4.2 教师共情测量的自我判断与不同类型学生判断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区分学生类型的前提下,教师共情的自我判断在共情总分、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上都显著高于学生的判断,这与已有研究相一致。首先,Kunda根据其研究结果认为,与他人的判断相比,个体对自己有更积极的观点,个体在自我评定会明显地表现出更强的自我增强作用。其次,由于共情既是个体的一种倾向也是一种行为互动,而他人评价往往根据外在的行为表现,而自我判断往往根据内在的体验。Funder的研究显示在对人们自己内部(不可视)特质的评定上自己比他人有更高的评价,而在外部(可视)行为的差异相对较小。
在区分学生类型的情况下,在共情关注这个情感维度上,所有的学生对教师的判断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都显著低于教师的自我判断;而观点采择这个认知维度上,中等生的判断显著低于其他两类学生的判断与教师的自我判断,但学优生、后进生与教师的判断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在共情总分上,中等生判断得分显著低于教师的自我判断与学优生、后进生的判断得分;学优生与后进生在共情总分上也无显著差异。这一方面说明共情关注比观点采择更加内隐,不容易为他人直接感受,而观点采择更多地表现出行为特征易于他人评价,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共情确实存在偏好。根据Hoffman的观点认为,人们对于与自己熟悉的人、亲密的人会给予更多的共情,这是社会进化的结果。由于学优生优异的学业成绩更容易受到教师的青睐,与教师的互动更频繁更亲密;同时后进生在班级中经常扮演“捣乱者”的角色而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过多的接触使教师更加了解他们、更加熟悉;而中等生由于人数的众多,并且在学业成绩上又不是最突出的,所以通常不被教师重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主要是根据教师的外在行为做出的判断,这可能与教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行为或外显的态度有关。教育学的经验研究与实例可以提供间接支持,即由于学优生的学习成绩较好而教师更乐意接纳,即使他们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也更乐意提供帮助,因为教师只要投入较少的力量就可以获得成效。而面对后进生,教师则需要更多的责任进行帮助,因为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过于落后可能会影响外界对教师的评价,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才能帮助后进生在学习上有所起色。由于教师的关注分配是有限的,中等生往往让教师比较省心,且人数又较多,教师与他们的互动可能相对较少。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不同学生存在共情偏好。教师不仅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公平地对待不同的学生,也需要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把情感上的关心有效地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对教师在情感上的关系更为和谐。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教育者不仅要加强教师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也需要加强教师共情等情感领域的伦理培养与技能训练,提升教师在各方面公平而有效的关注各类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力。
5 结论
5.1 改编的教师共情测量他人评定量表在结构上与自评量表保持一致。
5.2 在共情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得分上,教师的自我判断均显著高于各类学生的判断。
5.3 在共情总分与观点采择分量表上,中等生对教师共情的判断显著低于学优生及后进生。
(责任编校:张彩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