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论屈原的自恋情结
作者:卜玉香
《离骚》虚构了三次神游。其目的之一,是“求女”:宓妃、简狄、二姚等。据王逸注,这些女性皆为古代的神女圣妃。屈原对她们恭敬神往,没有实际意义上男欢女爱的亵渎。其实,“求女”也并非屈原的首创,在先秦以至汉代诸子中均不乏其例。《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吸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12]诚如黑格尔所言:“如果哲学家运用神话,那大半由于他先有了思想,然后才寻求形象以表达思想。”[13]屈原糅合远古神话传说,假借虚构的带有神性因素的形象,也是为了寓托自己主观的愿望和理想。导致屈原自恋的无意识,并不是性本能而是另有他情。
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又具有高洁的道德修养、杰出的政治才能,属于中国古代的士阶层、传统的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矢志不渝的人生信条,“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他的人生理想,也是其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从他踏上政治仕途之始,他便时刻不忘臣子的义务,知识分子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周王室东迁以后,“楚在短短一百多年内,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社会出现了飞跃的转化,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兴盛的封建社会。”[14]楚先人的开拓进取,国家的经济实力,使他对政治无限热忱,甘愿为社稷苍生效犬马之劳,对国君尽忠,为楚王排忧解难。在内政上,为怀王拟订宪令,“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修明法度,以法治国;重视培养和选拔贤能,“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表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外交上,他主张摆脱强秦的淫威,临危授命,出使齐国,联齐抗秦,至死保卫楚国。他的政治蓝图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但是,在传统的社会——政治格局中,传统文人所处的地位相对又是尴尬的:他们是社会理想精神的代表,也是道德良知的体现。然而封建君主掌握了社会的话语权,政治理想的实现却又必须借助君主的权势,这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明显依附地位。屈原也不例外。他提出了“美政”理想,但也只能感叹“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怀王听信谗言,他便被疏远;顷襄王受到迷惑,便被放逐出郢都:君王的遗弃让他深感报国无门的焦灼。屈原曾悉心培养人才,但结果“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离骚》),事过景迁,他们也纷纷变节与堕落:群芳的凋零让他感到了无人同行的孤独。屈原深爱着楚国的百姓。黎民的流离失所,让他发出了“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的忧虑。当他忧愁忧思之时,渔父却好心地“规劝”他随波逐流:群众的疑惑又让他感到忠贞者的悲凉。他爱国、忠君、育人、恤民,满腔生命的热情,换来的是现实残酷的打击,无人理解,更无人回报。
“现实生活中的失败使屈原把对内心真实和内在神性的顽强执著,转化成了表达这种内心真实和内在神性的创作冲动。”[15]屈原内心的焦灼、孤独、悲凉需要寻找释放的突破口,于是他实现了由政治家向文学家的转换。他需要知音,需要有人欣赏他的道德与才能,所以才有了诗歌中的自恋。因此,在他的无意识结构中,传统文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才是屈原自恋的心理内驱力。
屈原的遭遇是大多数中国传统文人的共同悲剧,作品所反映的自恋倾向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普遍心理特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对社会、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寻求依附性地位不可得,无奈地转向自我价值的独立性追求。他们不愿苟且,不愿同流合污,秉持着宝贵的人格操守,闪耀着道德的璀璨之光,理性的批判之光。他们执著追求精神自由的勇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第45页。
[2]周宪《屈原与中国文人的悲剧性》,《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第34页。
[3][美]诺曼·N·霍兰德《神话与心理学》,[美]约翰·维克雷编,潘国庆、杨小洪、方永德等译《神话与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05-106页。
[4]王聘珍撰《大戴礼解诂》,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页。
[5][美]宇文所安著《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程章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2页。
[6][7]司马迁撰《史记·屈原列传》,中华书局,1979年,第2482页。
[8][9]《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卷四,《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4页。
[10]毛庆《屈原文化心理初探》,《屈原文化研究论文集》,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编,1997年,第283页。
[11]洪兴祖撰《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2-3页。
[12]《庄子》,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页。
[1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59年,第86页。
[14]《楚的神话、历史、社会性质和屈原生平》,杨公骥著《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99页。
[15]冯川著《人文学才的生存方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0-211页。
卜玉香,女,湖北宜昌市三峡大学文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