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电视剧《京华烟云》与原著比较谈
作者:吴雁琴
原著描写更有作者独到的深度。写到清末京城大贪官牛思道,不仅写到他如何借机贪婪无度、侵吞国家和民众的钱财,而且还写到牛思道本来不做官时也算个老实人,关键是他有一个“马祖婆”牛太太。这个牛太太并不是个好讥笑别人的浅薄女人,而是一个野心勃勃、实际又能干的女人,凭对现实环境的真正了解而获取利益。小说中讲到她的为官之道:官场中只有富有经历才智,加上几份黑心的人,才能乘风破浪、飞黄腾达。还讲到想做官的人,必须既不太诚实又不太急躁,也不太想有作为,也不太想进步,不太敏感,不太讲良心,还有后台撑腰,大概才能确保官运亨通。她利用当大学士的表姐夫撑腰,又教丈夫为官之道,才使牛思道成为度支部大臣“牛财神”。后来御史大夫正是利用王大学士不好插手的时机,才参倒了牛思道。后王大学士出面保,才留下牛思道的性命。原著又讲到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权后,也不敢再用名声太坏的牛思道,牛家才彻底衰败下去,而不像张剧中那样由民国检察院大员和孔立夫整倒。
看看现在不断被中纪委纠出的一个个大贪官,他们的为官之道与牛太太所深谙之官道,不是如出一辙吗?现在每一个贪官背后不都有一个坏女人,甚至一群贪婪情妇吗?100年前清朝贪官的腐败与现代一批批的贪官何其相似!林语堂先生的原著真是一针见血,深刻揭露了当时和100年后的现代贪官的嘴脸和灵魂。
除了牛家,小说又写到思想守旧,但基本是个清官的曾家。曾文璞前为清朝户部侍郎,后为电报总局副总监,但银行存款不过10万。写到曾家是个以儒家思想治家的家庭,父慈母爱、子媳孝顺、人品善良、家庭和睦(牛素云一人例外)。曾老爷虽思想守旧,临死到棺材里都要穿清朝的官服,但能看到民主潮流的不可阻挡。所以当一心想当皇帝的袁世凯,慕其有清官之名,邀他参政时,他装病婉辞。表现了既不愿与复辟封建王朝当皇帝的袁世凯同流合污,又不得罪当政强势的儒家作风。因儒家思想从来都是皇帝圣明时出来做官,朝庭腐败昏庸时退隐山林。
原著写到姚家能出木兰、莫愁这样的理想女子,全是姚思安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姚家虽是大富商,但姚老爷不喜欢经商,商务之事全由冯舅爷打理,姚老爷受庄老思想的影响,对于《易经》《道德经》的变化之理很有研究和造诣,对世事看得透、有预见。他在日本侵占华北前一年去世,去世前告诉年轻后辈中日之间必有一场大战,并且说曼娘若说中国非打不可,中国就会赢的。当立夫说为什么曼娘的话这么重要?姚老先生很郑重地说:“不要怀疑我的话,只问曼娘怎么想。你们没有什么重要性。”[2]在1935年能预见到中日必战,且战争能否取胜由曼娘说了算,这与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谈到的“动员全民族抗战,打一场人民战争,中国必胜”[3]的看法如此的吻合。因为立夫等是对政治时事敏感之知识青年,而曼娘是平时不大问国事的基本群众,只有当基本群众觉悟到要抗日了,中国才能胜利。
姚老先生在临死前还劝告牛素云,中日之间大战就要发生了。等一打起仗来,要记住你可是个中国人。牛素云是一个私心很重的刁蛮小姐,但不是一个良心全部泯灭之人,再加之被姚老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动,最后在中日战争面前选择了爱国抗日之路。
另一点,姚思安虽深信庄老之道,领悟了人世间的变化之理,但也发现了其美中不足。他瞩咐孔立夫用生物学、现代科学去阐述庄老之道,因为原来讲得都笼统不清楚。近日,杨振宁、何祚庥都谈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泉的《易经》,虽有万事万物变化之理,但也有几个缺陷,一是神秘主义,二是笼统思维,美其名曰整体思维。实际上没有进行具体分析,就要辨正地综合。“天人合一”其中讲到人和自然要和谐的道理是对的,但是认为天和人发展的规律都一样是错误的,总之,《易经》《道德经》都缺乏对具体事物的科学分析,就老是揭不开事实的真面目,这就阻碍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姚思安能想到用现代科学去理解阐述《易经》《道德经》这些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之源,在70多年前多么难能可贵啊!
原著不搞绝对化、片面化,而是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大贪官牛思道那样的家庭,也出了最年轻的、到西北打游击的共产党员黛云。而家教最好的姚家,也出了姚体仁那样的败家子。而且还指出姚体仁的颓废是由姚太太的过分溺爱和姚老爷的嫌弃疏远造成的。原著里还讲明了一个道理:要想教育影响一个人,必须亲
近他,不能讨厌他、对他一味地严厉。这不也是一种深刻吗?
五、结论性意见
总之,港版的《京华烟云》尊重大师林语堂、尊重原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人性之美,使人理解了原著的精细深刻。张版电视剧胡编乱造,使美者让人不觉其美,使较美的人变成丑恶之人,使厚重变得浅薄,使高雅变庸俗。可称之为败笔之作!如果说张永琛的改编,超越了通常意义的改编,形成了新的创作,那就不该用《京华烟云》的原名。改编中允许有创意,允许有取舍,但改编成不是通常意义的改编,那还叫什么改编?改编得扭曲了原著作者的本意和灵魂,怎么还能用原著的名字?难怪不少观众说:张版电视剧是假货、冒牌货,应该打文化之假!如果编剧坚持自己改得好,此剧的名字也绝对不能叫《京华烟云》,如果变成《京华云烟》《京华恩怨》倒是无可指责的。
六、导致改编失败的原因
1、改编者没能理解名作家名著的宏大的思想广度和深度。人们常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成大气候。做学问要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才能良工不示人以朴。如果吃不透原著,就会成不了大气候,站不到应有的高度,写不出应有的深度,小家子气只能对大气候望洋兴叹。
2、指导思想考虑市场过多,过于媚俗,偏重了娱乐性。
3、编剧为了确定出一个相对明确,也相对积极的主题,又想加强民族精神,这种想法是对的。但应注意凡事都有度,应处理的恰到好处,不及和过都不太好。该剧使人觉得写人写事要“高、大、全”,要绝对化,突出政治。这种极“左”思想影响的余毒,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这不能说不是导致改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京华烟云.[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1)。
[2]林语堂.京华烟云.[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536)。
[3]毛泽东.论持久战.[A].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6月第2版.(P439—518)。
吴雁琴,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大临汾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