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从《三国演义》看曹操性格的复杂性

作者:何 兰




  《三国演义》充分铺展了他的才智和谋略。在汉末大动荡的局面中,他能独占鳌头,统一北方,实有过人甚至超人的地方。作为魏的一个领袖,他的才干、气度、胸襟、魄力,使他身边谋臣如雨,猛将如云,较之东吴、西蜀确有明显的优势。
  二、乱世之奸雄
  古往今来,每一个封建帝王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利与地位,总是要不择手段地抑制、镇压、打击各种反对势力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在这方面曹操又是一个使人感到恐惧的典型。
  曹操年轻时就登上三国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几十年,打了不少仗,也杀了不少人,凡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一概格杀无论。《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杀人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绘,其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是罕见的,充分体现了他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中,曹操因行刺董卓未遂逃出京城后与县令陈宫夜宿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地款待他们,并吩咐家人杀猪,自己亲自骑驴去买酒。曹操此时惊魂未定,“忽闻庄后有了磨刀之声”,大为恐惧,使潜入堂后,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就立即拔剑直入, “不问男女,皆杀之”,后才发现厨下缚着一头猪欲杀,知道自己错杀好人便匆忙逃跑,途中遇见兴冲冲买酒而归的吕伯奢,为了不留后患,便趁吕伯奢转头之机把他杀了。陈宫责备他不仁不义,曹操直言不讳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方知他生性残忍,便离他而去。然而陈宫最终还是被曹操所杀。在杀陈宫前曹操故意问:“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陈宫视死不惧,决意坦然引颈就戮,曹操假惺惺地“起身泣而送之”,并吩咐从者:“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故意说给陈宫听,这真是猫哭耗子的慈悲,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了曹操多疑残忍的性格。
  曹操损人利己,残杀无辜比《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表现得更深刻、充分,是因为他做了坏事,又要不留痕迹充当好人,用别人之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然后再用别人的生命来维持自己的权势与地位。第十七回,曹操率兵十七万与袁术作战,日费粮食浩大,加上荒旱,取于民仍不敷,他便向仓官王玺建议以小斛分散,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使士兵无不嗟怨。又为了“救一时之急”,稳定军心,他就以“盗窃官粮”的罪名将王玺杀了,并在杀王玺之前说: “汝妻小吾自养之,汝自无忧无虑也。”真是设下罪恶的圈套,嫁祸于人,还假作慈悲,令人感到心寒齿冷,毛骨悚然。曹操对袁绍是恨之入骨,他杀其子,夺其妇,占其地,斩尽杀绝不留活口,可是又假做情深去袁墓祭奠,“再拜而哭甚哀”。正如毛宗岗所说的:“奸雄之奸,非常人意量所及。”像这样虚伪透顶、狡猾至极、刻骨阴毒之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是少见。
  曹操一生凶狠残暴,树敌太多,他时刻提防别人的报复。为了防人行刺,一个近侍就因在他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盖上,被他“跃起拔剑斩之”,尔后“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从人实对。曹痛哭,命厚葬之。”在掩埋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薄杨修指着尸体感叹的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针见血地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第七十二回“曹操忌杀杨修”一段就集中写了一系列杨修卖弄聪明,揭露曹操奸伪的故事。曹操曾几次用隐谙“鸡肋”、门上写“活”、“一合酥”等表示心意,都被杨修当众识破,曹操表面上很高兴,对杨修的才华大为赞赏,然而内心却非常嫉恨,最后终于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处死。许多为曹操成就霸业立过汗马功劳的有功之臣,如许攸、华佗、孔融等人都被曹操安上种种罪名加以杀害,这都说明曹操在用人唯才的同时又嫉贤妒能,惟恐别人超过自己。
  一部《三国演义》写曹操杀人不下数十次之多,死于他手中的多达数千之众,其手段无比残忍。第二十三回,太医吉平与董承相商,欲乘治病之机毒死曹操,但由于董承家奴秦庆童告密,吉平被曹操抓住。在杀吉平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曹操惨无人道、暴虐无度的恶劣本性。他威逼吉平说出董承等人,并施加酷刑,令狱卒痛打吉平两个时辰,直打得皮开肉裂,血流满阶,使身上无容刑之处,又用刀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吉平撞阶而死后,又将其肢体分解以威令众人,真是惨不忍睹,灭绝人性。事后曹操又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家人七百余口全部杀光,截指割舌,枭首弃尸,并亲自入宫,捕杀怀有身孕的董妃,家族二百多人被弃于市,真是触目惊心。曹操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部属所杀,为报父仇、泄私愤,他起兵攻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以致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曹操还是一个大野心家,他虽然最终未能称帝,但在他的心目中,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第六十一回中,曹操在许都威福日甚,长吏董昭为了讨好他进言要曹操“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侍中荀彧反对,认为“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曹操闻言,勃然变色,认为荀彧不帮助自己,内心非常痛恨,以送饮食为名,令荀彧服毒自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凌驾于汉献帝之上,他要迁都便迁都,他要伐谁便伐谁,孙权、刘备等人骂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非常准确的。许田围猎,他志得意满、骄横跋扈的政治野心得到生动表现。他敢于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还讨了天子的宝雕弓、金鈚箭射鹿,射中目标后又纵马抢先代天子受群臣祝贺,忘乎所以,众官员敢怒不敢言。他打着汉献帝的旗号,消灭了众多强大的对手,为自己称霸天下扫平道路。赤壁之战前夕,他大宴群臣于江上,环顾四周,自我陶醉,满饮三爵,横槊赋诗,其得意非凡之气溢于言表。铜雀台观看武官比武,则踌躇满志不可一世。跃龙祠前,欲砍下数百年的大梨树,并扬言:“吾生平游历,普天之下,四十余年,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无不惧孤……”自命不凡,好象偌大个天下,他能一口吞了下去,可见其专横跋扈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后他杀了伏皇后及二皇子,灭其宗族,把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自立为魏王,达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他鲸吞天下的野心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曹操奸狡自私、暴虐残忍的本性在书中俯拾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封建统治者总是在白骨堆上建立起自己的霸业,曹操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就是最好的说明。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深谋远虑中渗透了奸邪的恶德,使他成为乱世奸雄的不朽典型。
  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三绝”之一,是“古今奸雄第一奇人”。
  曹操之所以成为“古今奸雄第一奇人”,在于作者把“能臣”与“奸雄”所具有的一些性格侧面有机地统一在他身上,使他成为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德国著名古典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2]曹操就是“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是一个“单一的杂多”的艺术典型。
  《三国演义》不是以简单的方法去塑造曹操这个典型形象,而是把他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加以剖析。人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物的个性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人物的个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显示出来。三国政治动荡,战争连年,民不聊生,各个统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彼此生死相斗,互相残杀,曹操始终站在这场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成为这个斗争旋涡的中心。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三国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就不会有复杂的曹操。
  “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3]复杂的斗争环境造就了曹操这样一个复杂的封建政治家。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中,曹操表现了一个杰出“治世”政治家的才能,他驰骋沙场几十年,称霸天下,建立强大的魏国,收罗众多的谋臣武将为己效忠。与他的雄才大略相比,他的劣行败德、恶思邪想同样令人无比恐惧。但无论是英雄豪杰的一面,还是奸诈残暴的一面,都是他政治斗争的需要。他善于巧妙地使用伪善的两面派手法,用假仁假义笼络人心,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是个十足的大阴谋家。他奸恶的个性和杰出的才能受到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因此,历代的人们尊曹也好,贬曹也罢,曹操的形象始终是不朽的,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决不逊色于任何正面形象,较之欲显其长厚而似伪的刘备和欲壮之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更丰腴生动,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不仅仅是一个奸臣,还是鲁迅所说的英雄。
  
  注释:
  [1]高尔基《俄国文学史序言》。
  [2]歌德《搜藏家和他的伙伴们》的第五封信,转引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第33-34页。
  [3]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
  
  参考书目:
  1.《三国演义》(上、下)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全图绣像三国演义》(上、中、下)明·罗贯中著 清·毛宗岗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三国演义纵横谈》 丘振声著。
  4.《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 李希凡著。
  5.《鲁迅与三国演义》 张国光著。
  6.《略论“为曹操翻案”》 沈伯俊、胡邦炜著。
  
  何兰,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