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论《水浒传》中的两封休书

作者:秦军荣




  (3)围绕两封休书,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张、牛两氏父女之间都有着一种默契,即父亲都理解女儿,设身处地为女儿着想。张父一再请求林冲看在往日的情份上不要休自己的女儿,而当林冲决意休妻后,张父又毅然承诺要替林冲照顾好家眷专候他归来,这恰是其女儿的愿望,张氏闻讯赶来后的哭诉及其以后的行为即为明证。而牛父为女儿打抱不平、诱逼王庆写休书的言行中也自然流露出对女儿的怜爱。以前的文学作品描绘了很多女方家人面对被休之女时的举动,《诗经·氓》:“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孔雀东南飞》:“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阿母大悲摧”,他们或嘲笑,或为家庭因此蒙羞而悲哀,但鲜有同情理解被休之女者,她们成了林幸谦教授在《荒野中的女体》里所说的娘家的“第三者”。于此,《水浒传》作者对离婚女子与娘家人之间亲情的自然展示就显得尤为可贵。而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张教头,自女儿死后,忧伤不堪,不久亦“染患身故”。
  两封休书的不同之处在于:林冲“委是自行情愿”写休书,而王庆是被迫拟之;林冲的休书形同虚设,王庆的休书却是夫妻关系的休止符。两相对照,林冲、王庆人格的高下即见分晓。当然,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对比中反思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林冲主动休妻,妻却视休书如空文,仍然用生命捍卫婚姻;王庆被迫休妻,妻旋即一去不回头。张氏之所以不愿承认休书,就是缘于难舍与林冲的深情;而牛氏席卷财产一走了之乃因为王庆不仅从未给过她爱情,反而还送给她当头一棒(因男女关系被发配)。两封休书昭示着一个人生哲理:爱情是婚姻的凝固剂。
  
  四、夫妻与君臣同构
  
  在中国文学中,用夫妻类比君臣是一个古老的意象。屈原以夫妇相弃比兴楚王对自己的态度;《毛诗序》作者用《诗经》中的弃妇诗直接图解君臣关系;唐诗宋词中臣子作闺音以寄托失意之感慨的篇章更是数不胜数。“我们不必惊异,这象征并非突然,在我国古代,臣子的地位与妻妾相同”(游国恩《梦辞女性中心说》)。方玉润也说:“男女情与君臣义原本相通”。但是,在以抒情为主的诗词中,妻(臣)只能采取迂回手法,用满纸的哀怨折射出对方的寡情无义。小说偏于叙事,虽然在涉及君王时有褒饰之嫌,但作者可以通过细致客观地描述夫妻状况来呈现较为真实的君臣关系。下面,我将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林冲、王庆的休书做进一步的阐释。
  林冲与张氏好比是仁君与忠臣。义夫忍痛休贤妻,贤妻誓死为夫守节,仁君危难之际欲保全忠臣,忠臣忠心不移舍生取义;林冲被发配,昭示了仁君命运多蹇;张氏悬梁自尽,反映了忠臣宁为知己者死也不愿苟活于世的壮举。王庆与牛氏可比兴昏君与谏臣。王庆人品不好,昏君只知口体之欲;牛氏百般劝解均无效果只有弃夫而去,直臣苦谏昏君收效甚微可以另择明主亦或归隐山林。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臣子常走的两条路。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透过君臣关系反观这两封休书。君臣之间,君是完全主动的,他操纵着臣的命运,林冲、王庆作为丈夫,牢牢把握着休书写作权;臣,臣服于君,即使有意见也只能暗消于心中,张氏被林冲休掉,嚎啕大哭亦无法更改;当然,如果君暴虐之至,臣为了天下苍生可以借助得力之人起而反之,王庆不知悔改,牛氏难以接受,让老父出头替自己争得了弃夫之权。
  《水浒》中不乏直接表现君臣关系的地方,如阮氏兄弟的渔歌:“酷吏脏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皇帝是贤明的,只是暂为小人蒙蔽以致逼走忠臣。我认为这是作者的敷衍之词,要想真实地了解宋元时期的君臣关系(《水浒传》作者更多地是在反思宋元历史),两封休书中有最真实的答案。林冲遭陷其实是在昭告这是个仁君落难的时代,“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3]王庆实则是宋元皇帝的缩影,宋江等人最初的被逼造反犹如牛氏被迫曲道弃夫,但少了牛氏去时的决然与彻底。因此,他们最终像张氏一样走上了死路。不过,相对于宋江一干人过度执着的愚忠之亡,张氏回报林冲真情的死,就有了重于泰山的味道。
  最后,从牛氏“被”休我们也可以看出妻与臣的些许差别。昏君无道,贤能之臣取而代之乃属常理,而为妇者只能一味伏于夫。因此,《水浒传》中的李逵可以数次高呼“晁盖哥哥作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作小皇帝”,但牛氏却不可挺身休夫。
  
  五、小结
  
  据胡适先生考证,“林冲在宣和遗事里是押送‘花石纲’的十二制使之一;但在龚圣与的三十六人赞里却没有他的名字,元曲里也不提起他,大概元朝的水浒故事不见得把他当作重要人物。《水浒传》却极力描写林冲……”[4]而王庆、田虎之事也是《水浒传》作者续写的结果。可见,两封休书是作者有意对比着虚构的。通过对这两封休书的解读,我们既为林冲夫妻的爱情和两对父女的亲情所折服,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封建时代妇女生存的艰难。
  
  参考文献:
  [1]潘富恩.徐余庆.《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
  [2]转引自:黄仕忠.《婚变.道德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7。
  [3]朱一玄. 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1。
  [4]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79.12。
  [5]《水浒传》的引文皆出自岳麓书社1988年6月出版发行的《水浒全传》。
  
  秦军荣,湖北襄樊学院中文系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