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试探元杂剧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作者:肖 涵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优秀的小说家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而戏曲便是其中之一。罗贯中就写过戏曲,而且保存下来了,是《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吴承恩,据有史记记载说他“善谐剧”。而冯梦龙对于戏曲,既改编过,也亲身创作过,《双雄记》、《万事足》两部剧本就出自冯梦龙之手。其他作家如凌蒙初、蒲松龄也都写过戏曲,至于曹雪芹的戏曲才能,更是无庸置疑的。喜爱并亲身创作戏曲这种通俗文学,对于他们的小说创作不可能没有影响,或者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熟知通俗文学,才使得他们的创作得心应手,成就也远远高于世人。
  其次,元杂剧在人物刻画、心理描写方面的深入和矛盾的展开,为后世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最明显的例子是现存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和水浒剧,其描写都远比元话本中的相关内容深入细致,对元末明初写定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有着积极影响。
  又如现存水浒剧中,只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被后来《水浒传》第七十三回采纳,而康剧的心理描写颇为细腻,精神境界也比较丰富,似乎与《水浒传》中那个粗鲁的李逵异趣,原因是当时李逵的形象尚未定型,作者可以有不同的描写。《水浒传》既借鉴康剧的成就,又从全书中李逵形象的一致性出发而加以改造,更可看出戏曲以人物刻画为中心的追求对于小说的深层影响。
  至于元杂剧中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对于明清小说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到《水浒传》对人物的描写由类型化倾向到重视英雄人物内心活动,还不够真实、深刻,直到《金瓶梅词话》、《三言》、《二拍》、《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写实成分较强的杰作出现,从元杂剧中借鉴而来的心理描写才逐渐走向深入细腻,甚至有的比元杂剧中的心理描写更为真实和深刻。例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就明显可以看到戏曲人物的心理描写对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的影响;而第三十二回写林黛玉“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更是为众所共称的心理描写的经典性片断。
  《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也都很生动地展开了矛盾冲突。“赤壁之战”中,写出了曹与孙、刘的矛盾,更侧重写各方内部的矛盾,各色人物在这场矛盾冲突中逐一亮相,各展风采。《西游记》不仅写了取经队伍与外界魔、妖、仙、道的矛盾,也写了取经队伍内部的矛盾,但对于人物内心矛盾挣扎的描写,一直到《红楼梦》,才赶上并超越了《西厢记》。而《三国演义》里的“锦囊”与“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与关剧的“悬念”又何其相似。
  综上所述,元杂剧作为后起的虚构性叙事文学样式,上承唐诗宋词,下启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环链。它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来深化对人物的刻画的特征,对明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肖涵,河南平顶山市干部学校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