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7期

试论语文的探究性阅读

作者:胡小梅




  传统的教学参考书向我们的老师提供了标准的答案,我认为主题也是可以探讨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诱发学生对主题进行探究。像多角度归纳寓意一样,对于文章的主题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点无须赘言。除些以外,我着重分析以下四种探究方法: 一、对主题的巧妙归纳。教师设计曲径通幽的方法诱导探究,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在一次公开课中,我问学生一个题目,“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学了这一课,大家以后碰到歹徒作恶,是不是三拳两腿打死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回答说把他扭送到公安局、送他上法庭,我就问:“鲁达为什么不把郑屠扭送到衙门,并告他一状?”就这样,老师不断地设置教学情境,学生经过探究后,充分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在封建社会里,有钱能使磨推鬼,老百姓真是欲告无门啊!接下去,我又再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封建社会黑暗的句子。
  二、对主题的深化探究。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出世又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在些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较深的题目给学生探究:造成封建知识分子这种人格的精神土壤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从李白到苏轼、欧阳修)很明显受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应该说很有见地。
  三、对主题的大胆质疑。作家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如《曼哈顿街头夜景》一文中,作者丁玲在文中对于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有诸多的批评,这里我提出一个探究性小课题:在我们钱库这个地方有无这种竞争,应该怎样认识这种竞争?经过一个星期实地考查,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篇小论文,他以上望的四个超市为例,说明我们这里也有十分残酷的竞争,这四个超市,一个比一个大,最终一个吃掉一个,可谓大鱼吃小鱼,最后这位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现代社会,竞争不可避免,问题是要公平竞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另外在竞争中要加强心理健康,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这位学生难能可贵地表达了与名作家不同的思想境界。
  四、对主题的生发延伸。如,浙教版第二册的寓言《良弓的主人》,寓言劝人不要犯爱之反而害之的毛病,我就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这种现象现实生活中有吗?学生浮想联翩:他们想起了他的父母教师就是良弓的主人,对孩子的要求超过限度,把一个本来活泼可爱的孩子毁掉,他们想到了有些科学家,国家委以重任,各种社会活动、行政工作使他们疲于奔命,结果使他们学业荒废。这种对主题的生发开拓为课本和生活构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对教材的探究还可以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造,实现材料的提炼重组,信息的编码处理。比较有名的设计有宁鸿彬的《七根火柴》,整节课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如果你是博物馆的解说员,你应该怎样解说这七根火柴的故事?现在我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探究训练:把唐诗宋词交给学生,学生把它们改编成散文或散文诗,要求重现唐诗宋词的意境,当然在改编时必须在符合原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而这些活动具有明显的探究色彩。
  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探究,对课文涉及的社会风俗、文化生活、乃至科学现象进行探讨,则有点小课题研究的意味。比如说,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我布置了一个探究性作业:如果你是法官,郑屠家属提出诉讼,你将如何判断此案呢?当然,这法官是虚拟的,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当代的,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再比如学到《中国石拱桥》,课文作者认为石拱桥比平板桥坚固美观,要求学生结合美学、力学进行实验探究。这些小课题要求综合运用学到的各种知识,实现了各学科的融合,很有综合性学习的意味,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对现有教材的人事、知识进行再评诂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则可以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比如老师可以这样设问探讨:课文认为鲁庄公目光短浅,你有不同看法吗?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我想这些问题肯定会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胡小梅,浙江温州市文成县周南学校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