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7期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
作者:李佩菊
五、爱情的幻灭,生命的终点
然而,安娜并未能从伏伦斯基那里得到真正的幸福,后者辜负了她的希望。伏伦斯基是彼得堡的一个纨绔子弟,在恋爱初期,他对安娜曾有过一种“维特式”的狂热的爱;而后,在安娜纯真爱情的感召下,他也做出了一些牺牲。可是,他却没能彻底了解安娜深邃的灵魂,她的纯洁,她的精神上的迫切要求。这种精神世界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不能持久。伏伦斯基不能最终摆脱功名野心的驱使,不能像安娜那样同贵族阶级的道德传统决裂。当占有安娜的胜利感和幸福的狂热渐渐消失后,他开始为自己在上流社会失去了地位而苦恼,对安娜的态度也日渐冷淡。
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幻灭。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伏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伏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伏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与伏伦斯基结合的有限快乐给她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激情后的冷淡厌倦是她不幸命运的最后一击。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一切都是虚伪,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邪恶……”这就是她濒临毁灭前夕得出的结论。安娜心中美好的情感和希冀全都幻灭了,她真正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最后以一死摆脱了肮脏丑恶的一切。
六、虚伪社会的叛逆者
安娜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这与她所处的上流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在腐败不堪的整个俄国贵族社会,偷鸡摸狗,打情骂俏可以受到或明或暗的赞许;而当安娜出来争取真正的爱情时,却被看作大逆不道。因此,安娜成了贵族阶级的叛逆者。
安娜叛逆性格的一个特征,就是对于“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并由此扩大到了对于贵族社会做人的标准的否定。在安娜的心目中,妇女不应该是被玩弄的社会对象,不应是男性生活中的摆设,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尊严,有理想,有感情,她们要求与男子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这种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俄国贵族社会中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在客观上反映了贵族妇女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不愿再按常规生活下去的事实。从这个基点出发,安娜对于贵族社会的道德传统是持否定态度的。她极端厌恶卡列宁的虚伪,毫不隐瞒自己的要求,并为争取自由生活的权利而奋斗抗争。因此,表面上看来安娜与卡列宁的矛盾是没有爱情的夫妇之间的斗争,实际上,这是冷酷反动的贵族阶级对于一个自己的叛逆者的扼杀。在卡列宁的背后,站着这个社会的整个统治势力。为了使安娜就范,卡列宁耍尽了全部手段:家庭的羁绊、宗教的诱骗、舆论的压迫、法律的制裁。在卡列宁这个人物身上,作家把沙皇专制制度的全部残忍和虚伪都具体化了。唯其如此,安娜的追求和斗争才超越了家庭婚姻的狭窄范围,具有了向整个旧势力挑战这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
安娜的叛逆性格还体现在她对爱情的理解有着深刻的内容。她生活在上流社会的污泥浊水中而感到窒息,她渴求着一种力量的支持,帮助她挣脱这层层缠绕的蛛网;在她看来,爱情是灵魂的碰撞,是一条通向光明世界的大道。这种爱的追求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它不单属于安娜自己,也属于那一个阶层所有不满于封建势力的妇女。这同单纯的爱情至上或渴望情欲的满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作为一个叛逆者,在同残酷现实的不断斗争中,安娜逐渐陷入了悲惨的深渊。社会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向卡列宁屈服,回到她曾经反抗过的贵族社会中去;或是用死来完成叛逆,别的出路是没有的。安娜勇敢地选择了后一条路,表现了自己反抗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对黑暗社会最后控诉。
安娜的死,一方面是那个社会环境所导致的悲惨结局,另一方面也是安娜对伏伦斯基的惩罚。死,既是复活伏伦斯基对她爱情的唯一方法,又是惩罚伏伦斯基的最可怕的手段;安娜的死,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即不能摆脱贵妇人那种偏见的束缚,抵挡不住来自上流社会各方面的、不可抗拒的巨大压力。然而更重要的是,安娜是以她的死,向封建专制社会进行了控诉。因为无论是从精神生活或是道德面貌来说,安娜都远远高出于上流社会那群假仁假义、男盗女娼之徒;然而,她却不见容于社会。如果安娜虚伪一些,肮脏一些,不那样公开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就不愧为一个合格的贵族,可是她的感情、个性却那样真挚,她无法压抑自己对爱的那份热情。在伦理道德和个性解放的全部斗争中,安娜无怨无悔做了个性解放的祭品,即便终究被那个专制腐朽的社会扼杀,但她的勇气和抗争足以使她犹如一颗流星,照亮了那片黑暗的天空。
美丽的安娜,纯洁的安娜,真诚的安娜,充满生命力的安娜,作为叛逆者的安娜,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的安娜,悲剧的安娜……说不尽的安娜,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是托尔斯泰最伟大的艺术创造之一,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最高的成就之一,即便时光流逝,岁月更迭,她的形象依然历久弥新,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李佩菊,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师。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