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7期
《邂逅霍金》教学设计
作者:易建平
从邂逅霍金想到邂逅“超女”
陆继椿
经常在传媒上看到人们追星,如今又出来一群一夜成名的“超女”,由于包装追捧和疯炒,她们中的几个俨然也上升到和大牌明星差不多的地位了。不少中学生在作文和随笔中,以激动的文字记下了热泪盈眶看“超女”的情景。我想,如果这些同学有朝一日在马路上、公园里、黄浦江边、苏州河畔,邂逅“超女”会怎样呢?由于很难想象,忽然脑屏幕上闪出了另一种邂逅,一种学者与学者的邂逅,一种朴素的、平淡的,却又十分激动的、深沉的邂逅。那就是1998年7月15日傍晚,复旦大学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在伦敦剑桥大学剑河边,与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的邂逅。霍金不仅在理论物理上作出了自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贡献,还以他高度残疾之身、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感动着亿万人!
葛剑雄教授的笔下是这样邂逅他的:“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看成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当霍金经过时,一切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没有拥挤,没有欢呼,没有鲜花,没有签名,一个伟大的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巨星,一个将永远留在历史星空里的人物,是那么平凡,一个“正常人”的平凡,里面包含了极不平凡的业绩和极不平凡的精神。作者叙述整个邂逅的过程是那么清晰而深刻!从见到轮椅“缓缓”驶来,到目送着霍金“静静”地过去,从霍金跟照片上一样的坐姿到“渐渐”消失的背影;从写霍金到写周围的人;“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然而,这是个“独特的形象”,作者的“呆滞”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与相通,不须献花、鼓掌、签名和留影,作者近距离的接触——跟以前在照片上看到唯一不一样的是霍金那“异乎寻常”的目光:
“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怎样理解这矛盾的感觉?霍金是排除一切纷繁在深思,正是这种探索的执着和坚毅,才让一位学者感受到极度的“冷漠”和超常的“魅力”,于是在震撼与感染之余,作者又感慨于霍金健康的不幸和他生活在当今时代的幸运;并且更庆幸剑桥人有一个懂得个人价值和时间可贵的环境。读了学者的一次邂逅,你能够在品味之余想象一次跟“超女”的邂逅么?(出自《新闻晨报》2005/11/1)
易建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1]